城管執法隊伍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

時間:2022-07-17 10:37:00

導語:城管執法隊伍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城管執法隊伍實踐科學發展觀思考

隨著社會建設的不斷發展,執法領域越來越廣闊、工作內涵越來越豐富,要求標準也越來越高,尤其在經濟社會轉型期,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和矛盾。如何應對新的挑戰,適應新的需要,把工作干得更好,是我們執法隊伍當前和今后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急需解決的課題。

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理解這四句話貫通最根本的東西,就是辯證的科學思想。作為執法者,我們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解決好新的矛盾,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這一思想,用辯證的科學思想來指導我們轉變觀念,調整思路,改進方法,破解難題,實現科學執法。那么,要達到這一目標,具體需要從諸多方面下功夫。比如說,要轉變觀念,要完善機制,要強化隊伍,要改進方法,等等。今天,我重點就堅持用辯證的科學思想處理好執法與相關方面的幾種關系,談點粗淺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要處理好執法與“責”的關系。應該說,執法與責任的關系沒什么可解釋的,執法就是責任,是責任的本質體現,是基本要求,沒有責任就不能執法,沒有執法,也談不上責任,二者既是相互肯定又是相互否定的辯證統一關系。法與責任,應該說責任是第一位的。責大于天,能把責任視為生命的人沒有干不了的事情,也很少有干不好、干不成的事情。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多數同志做的都非常好。一年四季冒著酷暑嚴寒,迎著雨雪風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戰斗,這些都是我們認真履行使命的重要體現。但也可能有的同志處理的不太穩妥,主要表現大體有三:其一、心中無責。無責則無法,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其二、責有而淡。心未盡到,應付了事,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其三、有責無感。雖然履行了職責,但少了一點責任,缺乏一種心里翻騰、寢食不安的深刻體驗。對這些傾向性問題,沒有更多的招數,主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一個是對職業忠貞。職業既是人民委以的重任,也是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平臺。古人說:“做事不誠者,毀也”,說一個人對所做的事情如果心不誠,也就等于毀了自己。我們說做人求圓滿,做事求用心,這是追求人生完美的必經途徑。是做好做成一切事情的第一塊基石。每個人都珍惜這塊基石,就像收藏寶物一樣,根置于心底里。第二是要有一定的境界。要把職責作為自己的精神支柱,作為人生追求的信念。一個人一生可能需要做好多事情,但所從事的職業是最基本的,人只有在最基本的主體事業中才能找到生活中最大的精神力量,才會體驗到最大的精神快樂,有了這種力量和快樂,我們對職業的執著就不會輕易放棄。所以,大家應該始終保持一股工作熱情,一股工作激情,努力把自身的精神調試到最佳狀態。第三是學會堅持。從常規上講,人的一生可劃分為五大階段,每個階段可用兩個字概括:青少年時期,勤奮;青年時期,用心;中年時期,堅持;老年時期,寬容;衰老時期,是感恩。在座的同志大都處在中青年時期,應該把重力放在“堅持”兩個字上。一個人就一時一事堅持容易,但長期一事堅持就非常難,這是因為人的生理和精力是有限的,很多人是半途而廢,前功盡棄,可往往事情的成敗就差這么一點“堅持”,誰堅持下來了,誰就有一定得回報,就能收獲圓滿。我有一個同學,叫張發達,寓意飛黃騰達。高中畢業后,既沒有考上學,也沒當上兵。后來他去一家公司打工,被分配在倉庫當清潔工。18歲進廠,工資微薄,環境很差,許多人看不起他,他自己也有過多次抉擇,可最終沒有動搖。他沉住氣,咬著牙,賣力干。賢惠的老婆也經常鼓勵他,每周送飯,飯盒里總是放一張小紙條,上面寫著:“你下周肯定比這一周工作干得更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突然有一天,總裁把他叫到辦公室,總裁說:根據你的表現,你被任命管理部部長。這一年,張發達38歲。所以,希望我們對待自己的執法工作,不輕視,不嫌棄,不厭倦,不懈怠,不退縮,經受住各種考驗,要能撐得起,扛得住,把勝利融于堅持之中。

二、要處理執法與“情”的關系。人類所從事的一切實踐都賦予一定的情感,這是人與一般物種的本質區別。那么,執法工作也是一樣,情感是我們執法工作的血液,如果沒有了情感這種血液,我們執法就沒有熱量、沒有溫暖,沒有活力,也沒有激情,就會出現偏差,讓人感到寒心,就做不到科學執法。另一方面,法規又是情感的筋骨,情中有法,執法有力,以情執法,法力無邊。從這一意義來說,執法與情感是辯證統一的,不可分割的,輕視哪一面,就會使執法工作出現偏差。在實際工作中,要處理好執法與情感的關系,需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執法要有情。我們的工作對象是人,是群眾,要體現人性化,有了人性,動了感情,才能撼天動地。這是人本規律決定的。大家知道,三峽工程,就是我們各級部門和執法者們,以一種愛民如子的大量的情感工作,使其在較短的期限內,順利地實現了百萬大移民,這既是奇跡,又是常理。講奇跡,是古今少見,說常理,就是用了常用的工作方法——情感法。我們要很好地借鑒。二是執法要動真情。講真情,就不能虛心假意,三心二意,要一心一意,真心實意。對遇到的情況,碰到的問題,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真心地認識,真心地對待,真心地處理。只有這樣,才能謀求到長期的執法效益。三是執法要不偏情。法規本身就寓意著公正,公正才是人間之情。我們要求執法者要有情,動真情,更重要的還要不偏情。這里主要防止庸俗的情感干擾和過激的情感支配。例如,今年2月份,無錫市執法隊在執法時,不顧業主的困難,在下雨天強行拆除朱霞芳全家賴以生存的報刊亭,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和散落一地的還未賣出,又賣不了幾個錢的小雜貨,朱霞芳悲憤至極,活無出路,便喝藥自殺。這些教訓一定要吸取。

三、處理好執法與“利”的關系。人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是以利益為軸心的,利益是驅動世界發展的根本動力。法律法規也是一樣,利益是法規的核心,法規是利益的保障。法規是因利益而派生的,是為利益所服務的,世界上沒有無利益的法規,也找不到無法規的利益,即便是有,也是在不斷探索、建立和完善之中。從這一意義上講,法規就是利益。因此,要處理好“法”與“利”的關系,重在理解和對待利益這個核心問題。大家都知道,從古至今,人們對利益有多種理解和不同的態度,但不論多少,其中有一點是共識的,那就是利益是把雙刃劍,正確認識的對待他,就強國興業,富家出人才,反之亦然,就禍國敗業,毀家出罪人。因此,古之有訓:“利重如山,福禍兩邊。”可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話盡管消極,但又是客觀的。利益有許多特點,其中較為鮮明的是多樣性、復雜性、誘惑性和不可侵犯性。在現實生活中,尤其在執法工作中,我們怎樣才能更好抓準、擺正和解決各種利益關系呢,我個人認為,重在處理好整體與局部、長遠與眼前、集體與個人的利益關系。這三對利益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聯系,具有同一性。按一般規律要求,在處理矛盾沖突時,都應以整體、長遠和集體利益為重,局部、眼前和個人利益處服從地位。簡單地說,就是小利服從大利,近利服從遠利,私利服從公利。這是基本原則,應該始終把握好。當然,也要有靈活性,不能僵化教條。在不影響或有利于維護整體、長遠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兼顧解決好局部、眼前和個人利益。但總體要求,前者是定盤星,不能變。另外,我們還要端正對利益的態度,做到不為名利所累。利益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誰也離不開少不了,但人生不能只唯利益。人是社會的人,追求的是社會價值,奉獻于人的價值,物質財富只是個手段,不能作為最終目標。許多名家說過,人的價值不在于財富的多寡,而在于對人類貢獻的大小。一個人房屋千間,夜臥只需三尺,布有萬匹,裹身不過一丈。人赤條而來,赤條而去,終生衣食不缺,生活輕暢足以。大家知道,去年春節晚會有個小品叫“不差錢”,里面有句話: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死了,錢沒花完,人活著,錢沒了。實際,在延伸一下: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活著精神沒了,人死了,精神臭了。所以,說到底,人追求的是一種境界,最讓人享受的也是一種境界。再有,我們是執法者,擁有執法權,要防范權利個人化、私有化。我們都是國家的工作人員,手中無論有權利大小,都是人民給的,為人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許多教訓告訴我們,萬惡之源,始于貪字。有個故事叫老鼠與半缸米。說的是在一個青黃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倉庫里覓食的老鼠,意外地掉進一個半滿的米缸里,老鼠喜出望外,它先警惕地環顧了一下四周,確定沒有危險之后,接下來便是一頓猛吃,吃完了倒頭就睡。有時,老鼠也曾為是否要跳出米缸進行過痛苦抉擇,但終究未能擺脫白花花大米的誘惑。直到有一天它發現米缸見了底,才覺得以米缸現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無能為力了。對于老鼠而言,這半缸米就是一塊試金石。如果它想全部據為己有,其代價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管理學家把老鼠能跳出缸外的高度稱為“生命的高度”。而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里,它多留戀一天,多貪吃一粒,就離死亡近了一步。在現實生活中,多數人都能做到在明顯有危險的地方止步,但是能夠清楚地認識潛在的危機,并及時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我想,這個故事給人以很大的啟示。人在欲望面前需要低頭。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像海里的水,喝得越多,越感到口渴。職務,總是看著別人高,權利總是看著別人的大,金錢總是看著別人的多,老婆總是看著別人的好。只有低下頭來,很多東西你會發現,都是過眼云煙,身外之物。有人問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天地之間有多高,他說三尺,那人又說:只三尺?每個人除孩子外,大都五六七尺,不是把天戳破了嗎?蘇格拉底說:凡超過三尺的人,想立于天地之間,則需懂得低下頭來。

自然界的天地,不需要低頭。“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但在現實前,需要低頭,現象與現實總有距離,你志騎馬飛馳,可前面只能找到一頭驢,是坐著等著馬,還是騎著驢先走?志元帥,先當士兵。

在錯誤面前需要低頭。人生誰沒有錯,錯誤是對別人一種傷害,只有低下頭才能彌補,低下頭不是屈辱,而是付出代價,廉頗向藺相如低頭,沒有人笑話,而且還被傳為美談。很多矛盾和糾葛,不是在硬碰中解決,而是在低頭中說服。在法律面前要低頭,法律是個圈,自由在里面,誰想跳出來同法律叫勁,就十分危險了。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仰頭走路人,一種是低頭走路人。大家留心比較,那些人緣很好,事業很強,進步很快的人,往往是懂得低頭的道理。總之,是要處理好執法與利益的關系,需要我們在多方面下功夫,但關鍵的地方要把握住,做到端端正正執法,努力為群眾謀利益。

四、處理好執法與“德”的關系。德,簡單理解,就是真、善、美。這也是德的核心。德是法的根基,是法的基礎,法是德的延伸,是硬“道德”,法也是德的屏障,是保障。德具有一定得軟化性,長效性。法具有一定得強制性,短效性。二者互為依存,互為條件,不可分割。我國是文明古國,歷來偏重于“為政以德,以德治國”,但伴隨社會的進步發展,逐步強調和確立了“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依法治國,這使我國的治國方略更加完善,更加符合現實需要了。作為一名公民,遵守法規,維護法規,是憲法賦予的義務,必須做到。同時,崇尚道德,守好道德,也是人生的必修課。一個人如同一列火車,輪子必須跑在兩條軌道上,只有不偏不倚,才能跑得穩,跑的遠。我們不僅是公民,還是法律法規的實踐者、執行者,這就更加要求我們在法規和道德方面要比常人做的更好一些。當然,大家做的都非常好,贏得了群眾的贊美,不少同志成了學習樣板。但是,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這是因為,現實形勢很復雜,舊的體制尚未完全打破,新的體制尚未健全,在某些局部上,在少數人身上,教育跟不上,管理不嚴格,出現許多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教訓十分深刻。我們是人民利益的捍衛者,是城市形象的代言人,在法規和道德的問題上,一定要處理好,尤其在“德”的建設和實踐上下功夫。具體講,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個事要慎小。古人說:“不慮于微,始于大患;不防于小,終虧大德。”凡事都要從點滴防范,從點滴做起。二是要慎初。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開始的時候,事情的成與敗,往往取決第一次,所以,要管住第一次,做好第一次。尤其是面對誘惑力大的東西,一定要拒之千里。第三就是慎獨。“吾日三省吾身”,做到恪守信念,嚴守防線。特別是在獨立行動的時候,要管好自己。第四是慎欲。有道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些同志在急難險重的任務面前敢打敢拼,但面對功名利祿卻心亂神迷;有些同志平時溫文儒雅知書達理,但一涉足燈紅酒綠的場所就成了“迷途的羔羊”。歸根結底,皆因“欲望”作祟。欲望是個無底洞,古人說:“欲不除,如蛾撲燈,焚身乃止;”因此,要求我們要時刻遏止私欲膨脹,要淡泊名利,保持心態平衡。

五、要處理好執法與“理”的關系。理,客觀事物固有的規律便是理。法,客觀事物固有的規矩便是法。也就是說,理與法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法依據于理,理生成出法。在法、理之間,重要的是處理好理。現實中,“理”很多,有大道理、小道理,有公理、私理,有事理、情理。但無論是什么道理,最基本的原則要把握準、掌控住、運用好,那就是“小理、私理和情理”都要服從和服務于“大理、公理和事理”。因為這些“理”是管方向、管根本、管長遠的“理”,是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理”。在執法中,具體應做到三點:一個是行法有理。我們無論實行哪一項法規都要有理有據,不能行無理之法,做到法出理隨,先行理后行法。二是要施法講理。就是要求在實施法規的時候,要耐心細致地向群眾講明、講透、講服該講的道理。要相信世界上有不服人的,有不服法的,但不服理得人卻很少。人活著,就是為尋找真理、實踐真理、追求真理。所以,要防止搞愚民政策和粗暴行為。特別碰到那些素質低下、蠻橫粗野的人,大家要學會忍讓,忍讓是理智的表現,是大度的表現,是美德的表現。這種忍讓是以退為進,以柔制剛,而不是放棄原則。俗話說“以和為貴”、“和氣生財”。我們是執法者,要和氣執法,和諧執法,多一點人性化、理智化,如果我們這樣做了,我想再強硬的人,也會化干戈為玉帛。三是動法要用理。斷案執法,有明確的條框,可以說卡上哪條是哪條,這很簡單。但有時問題雖然解決了,可人家口服心不服,事后還是照舊。所以,大家處理違規違法問題時,要善于把其硬性的法規轉化為柔性道理,給人講清楚,力求做到在思想上、在內心里認賬。第四是法后理跟。解決了一個問題,不是完事大吉了,要把“理”向后延伸,這樣,才有利于從長遠和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能有效防范舊病復發。

六、處理好執法與“心理”的關系。什么是心理,簡單地說,心理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過程和個人的特別心理面貌,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映像。執法具有客觀性,心理具有主觀性,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響。所以說,心理是執法者的調試器,有了良好的健康心理,大家就能自覺地,愉快地,公正的執法。反之亦然,就可能造成損害。現實社會不比過去,情況雜、信息大、節奏快,事情多、任務重、壓力大,對人的心理沖擊不亞于幾級地震。作為執法的同志,整天在一線工作,大都跟違規、違章、違法的人打交道,所以,會經常遇到難心事、受苦事、窩囊事、委屈事、吃虧事,甚至有受傷害的危險事,這些無一不對個人的心理帶來一定的影響。所以,處理好執法與自身心理的關系,以良好的心態履行職責,意義十分重要。具體講,我們應注重以下幾點:一是多在提高認知能力上下功夫。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主要取決于客觀事的認識程度。對事物認識越深越透,判斷是非曲直就越準,那么對自身所從事的事情也就越認可,越自覺,心理壓力就越小,心情就會順暢、愉快。第二是多在修煉上下功夫。從道學上講,叫修心養性。人要學會超脫,學會靜心,努力去其各種雜念,守住主體,守住主流,守住主念。心里多裝陽光的事情,美好的事情,快樂的事情,讓自己的心理始終處在健康的氛圍里。多學學古人,多學學偉人,多學學常人,讓自己常在比較中保持一顆平常的心。第三是多在體驗實踐上下功夫。事實證明,大凡心理健康的人,都注重自身體驗和實踐活動,簡單地說,就是說到做到。尤其是在加強自身心理建設上,更要多付諸實際行動。平時要多交往,多溝通,多交流。要學會自我減壓,把自己生活工作的目標和標準,調整到通過相對努力就能達到的尺度上。爭強好勝、窮追不舍,只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有個同志姓張,見到久未見面的老同學就問,你年薪多少?800萬,同學回答:好家伙,那一個月就是80萬啊,這還光是基本工資。張說:哇,真了不得了,你是做什么的?同學說:做夢的。實際,人與人都差不哪去,有錢就的還是占少數,對于生活,多一點寬容,少一點憂愁。人在得到一些東西的同時,也會失去一些東西,這就是得失辯證法。過日子,過得很好,別得意,過很差也別嘆氣,老盯著別人鍋里有什么,永遠也不平衡,實際無論鍋里有什么,再往深處看,鍋底還不都是黑的。的保健秘方就是: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勞逸適度。俗話說,“忍一時之氣,免百日之憂”,要讓人、讓事、讓所得,努力把愉快,健康留給自己。要防止把眼睛始終盯在那些最值錢,最有榮耀的東西上。實際在世界上,有許多最不值錢、也難以讓人榮耀的東西,恰恰是最珍貴的東西。如:空氣、水、友誼、健康等等。這些都是無價之寶。所以,人生要學會加、減、乘、除,這樣才能度過美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