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的價值范文
時間:2023-06-12 16:39: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鄉村文化的價值,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來到堯治河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條幅:過去靠精神,現在靠發展,未來靠文化。固然,條幅中的有些提法還可以商榷,但其透露出的文化意識、弘揚的文化情懷、彰顯的文化態度,是令人欽佩的。這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世界性的發展潮流,那就是文化地位和作用在全球的凸顯。這在某種程度上有效詮釋了堯治河村之所以能夠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原因――既保留了綠水青山,又賺得了金山銀山,成為大山里幸福村的典范。在堯治河村的參觀考察中,我們被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特別是堯文化在堯治河村的保護、傳承和復興所深深折服,被傳統文化在現代鄉村治理中的價值所打動。
伴隨現代化進程的深入,人們越發意識到“我是誰”的重要。在堯治河村參觀“農耕博物館”時,我們對其所展示的當地人的生活方式所吸引,對其所彰顯的地方文化自豪感所感動,深刻體會到堯治河人對傳統文化、民間文化的重視和弘揚。事實上,對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眷顧,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越來越成為文化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成為大眾的文化認同基礎,越來越成為全球化進程中現代中國人的底色。近年來,有著傳統文化復興的新農村,有著青山綠水的新農村,不僅留住了“鄉愁”,使“美麗中國”染上中華文化特有的色彩,還豐富了現代性的內涵,傳承了中華文化的根脈。
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只有歷經時代風云的激蕩錘煉和文化洗禮的精神凝聚,才能托起一個民族的核心價值觀,從而形成一個民族精神發展的高地。環顧全球,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則會魂無定所、行無依歸。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當下。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還是全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揚,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事實上,中華文化在歷史上既堅守本根又與時俱進,從而使中華民族保持了堅定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修復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價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并通過一系列無愧于歷史和世界的輝煌的文化經典展示出來,更經由百姓日常的點滴細節得以傳承。如傳統節日氛圍的營造,家風的傳承和家譜的續寫,以及鄉賢在社會治理中作用的發揮等。
當然,在日益現代化的今天,文化傳承要講究方法。所謂“古為今用”,這需要眼光和視野及其高遠的洞察力,更需要所倡導的基于現代立場的“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堯治河村的發展實踐再次表明。傳統文化不是發展的包袱,而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重要資源,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弘揚,在堯治河村的“中國夢”的實現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事實上,伴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優秀傳統文化并未成為“過去”,它也不是靜態的“博物館”式存在,而是日漸成為我們健全機體的靈魂和血肉,從而支撐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地基,不斷豐富著中國當代文化的內涵。
篇2
一、引言
隨著旅游業的強勁發展,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方式逐漸呈現多元化發展,融合的范圍也逐步擴大。旅游業與會展業同屬于新興產業,其性質相近,都具有周邊產業帶動性強等特點,因此,旅游產業與會展業相結合,自然而然就衍生出種類豐富的旅游節事產品。其中有一些鄉村地區以具有農業特色的瓜果蔬菜為依托,通過舉辦鄉村節事活動來充分展示鄉村地方特色與產業特色。鄉村節事活動依托農村產業文化,不斷優化和提升鄉村旅游產品結構和競爭力,成為推動鄉村地區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相比于大型節事活動,鄉村節事活動種類繁多,大多在偏離城市的郊區附近舉行,目的是為了吸引外來游客的參與,增強舉辦地的品牌影響力。然而,鄉村節事活動的現實狀況卻與發展預期相距甚遠。
(一)我國鄉村的節事活動種類和數量繁多,同質化現象嚴重。
(二)成都及周邊區市縣呈現出“月月有活動,縣縣(市)有節慶”的景象,但是其知名度不高,缺乏品牌效應。
(三)產品主題單一,缺少當地文化內涵。
歸根結底,造成這一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節事組織者或者舉辦者對生產導向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市場導向,因此節事組織者往往會忽略潛在游客的需求與欲望。這通常導致的結果就是節事產品與游客的期望不相匹配,游客對節事活動的感知難以達到相應的預期。這也說明,抓住市場導向是決勝節事活動的關鍵因素,所以深入探究游客的期望、感知價值及其內在聯系是尤為必要的。本文以都江堰獼猴桃節為例,基于游客感知與期望的視角,對游客的感知價值和期望價值進行深入探究。
二、相關研究概述
(一)節慶活動以及鄉村節慶活動
節事(節慶)活動是節日、特殊事件的統稱,含有“文化慶典、文藝娛樂、體育賽事、產品展銷、會議交流”等多方面的含義。國外學者對節事活動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年代,主要的研究集中在對節事概念的定義、發展的歷程、節事活動的影響及評價研究等方面。國內有關節事活動的研究雖起步較晚,但這一領域的快速發展“簡直令人驚奇”。學者的關注度主要集中在“節事產業與管理”和“節事旅游”這兩大類,研究大多建立在對某城市具體的節事活動案例分析基礎之上的,研究方法從單一化慢慢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研究的不斷深入讓有關節事活動的理論框架體系和學術內涵也逐漸豐富起來。張濤,賈華生通過方差分析、結構方程模式分析等方法深入剖析節事消費者感知價值對顧客滿意的影響機制。
與大型的城市節事相比,鄉村活動節事有著舉辦歷史悠久、舉辦主題集中的特點,但是對于理論體系相對成熟的城市節事研究相比,鄉村節事研究開展較晚。國內對鄉村節事活動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內容:發展態勢研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影響研究等。戴林琳選取城市節事研究為參照與鄉村節事進行比較分析,闡述了鄉村節事的發展態勢以及發展動因。樸松愛、袁瓷等對鄉村節事活動現狀進行分析,歸納出當前鄉村旅游節事活動中出現的主題雷同、缺少文化內涵、基礎建設滯后等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戴林琳、蓋世杰采取節事對居民影響的感知數據來闡述鄉村節事及節事旅游對不同類型鄉村聚落的影響差異。
(二)基于游客感知價值的節慶活動
近年來,運用于服務質量、旅游體驗等研究領域中的感知價值理論逐漸運用在節事活動中。Gursoy提出了獲取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顧客二維體驗價值量表,通過實證分析節慶旅游者的體驗并驗證了價值量表適用于節慶旅游者。國內學者的研究主要基于游客的角度將感知價值運用在節事活動中以此來發掘游客的需求、滿意度、忠誠度與感知價值之間的聯系。趙現紅將感知價值分為五個維度,以游客體驗視角通過實證分析總結出節事旅游者的感知價值最終可分為享樂價值和實用價值兩個層面,其中享樂價值與總體滿意度和重游意愿成正相關,都有積極顯著的正向影響,實用價值與滿意度成正相關,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與重游意愿無顯著影響。張濤,賈生華通過構建節事感知價值的形成式測度量表發現節事旅游者感知價值具有六個維度:便利價值、服務價值、感知價格、美感價值、玩樂價值和社會價值,其中感知價格為負向維度,與感知價值成負相關,其余均為正向維度,正向維度越高則感知價值越高。馬凌和保繼剛通過對國外感知價值理論的修正界定出本土化的感知價值維度并發現不同的感知價值維度都對游客滿意度有一定影響。因相關的感知價值量表主要是根據西方的理論與文化背景開發的,根據文化的差異以及理解內涵的不一致,有必要切合實際環境進行改善。
通過上述文獻梳理發現,國內外對節事活動的研究類型呈多樣化發展,研究方法也越來越豐富。但是小型節事活動受關注的程度普遍較低,關于游客對鄉村節事活動的期望與感知的定量研究比較少。而探究當地游客對鄉村節事活動的期望、感知價值以及其內在聯系有助于提升鄉村節事活動的舉辦質量,達到預期效果。結合以上三點發現,本文以都江堰獼猴桃節為案例,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深入探究顧客的期望與感知價值維度,為鄉村節事活動的可持續發展盡一點綿薄之力。
三、案例研究
(一)案例介紹
都江堰國際獼猴桃節始于2007年,活動時間從9月持續到12月,會場均設置在都江堰向峨鄉、玉堂鎮以及都江堰市虹口鄉高原村。都江堰獼猴桃對外銷售量占全國外銷量的70%,銷售地包括1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江堰獼猴桃產業已成為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主導特色優勢產業,峨鄉2000畝獼猴桃基地更是全國第一個獲得RUREPGAP和CHINAGAP“雙認證”的農產品基地。都江堰獼猴桃的產業規模為發展獼猴桃節提供了基礎,但就是在這種優勢環境下,獼猴桃節卻存在著知名度卻并不大、參與人數較少、游客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因此,本文認為它適合作為鄉村節事活動研究的案例,去深入探討其背后的原因,同時也為發掘獼猴桃節產品價值、提升產品內涵提供參考依據。
(二)研究設計
1、問卷設計
本文參考馬凌和保繼剛在感知視角下的傳統節慶旅游體驗的研究,借鑒他們測量游客感知的七個測量維度,并根據本研究自身特殊性對七個測量維度的具體指標做出了一定的修改,形成適合本研究項目的測量維度。在2015年9月上旬對都江堰向峨鄉和胥家鎮獼猴桃基地進行了考察,做了預調研,并結合專家意見,修正了關于鄉村節事活動中游客的感知價值測量量表,使問卷更加具有科學性與有效性。
問卷總體調查分為線上調查與線下調查兩個部分。線上調查主要目的是測量潛在游客對都江堰獼猴桃節的期望水平。線下調查是測量在節事活動期間實地體驗的游客感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游客的基本信息和主體問卷。線上的主體問卷是參考感知價值量表的7個維度對未參加都江堰獼猴桃節的潛在游客的期望進行測量。潛在游客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收入水平等。線下的主體問卷是借鑒修正后的感知價值量表對實地體驗的游客進行感知的測量。感知價值測項包括7個維度,共計35個指標,這7個維度主要包括:文化認知價值、經濟便利價值、功能價值、社交價值、服務價值、享樂價值、情景價值。而每個維度下面的測量項目又分為5個指標,所以總計35個指標。
線上與線下問卷均采用李克特五級量表法,用1、2、3、4、5分別代表從“不同意”“比較不同意”“一般”“比較同意”“同意” 5種態度積極程度等級,表示游客的期望與感知價值水平從低到高的變化程度。
2、調研方案的設計
本研究采取問卷調查與實地考察相結合的方法,分為線上、線下兩部分進行。線上主要通過問卷星問卷,線下實地調查的調查時間主要集中在2015年8月到10月。線上主要測量游客對都江堰獼猴桃節總體期望水平。線下則主要針對節事期間游客的感知測量。為了保證抽樣效果更加理想,原則上樣本量應為變量的5倍,因此本次線上線下抽樣均控制在160以上。
本研究運用線上問卷的方式,利用微信、微博等各種社交媒體邀請人們填寫問卷。通過前期預調研,了解到參與節事活動的目標群體大多是省內本地人,其年齡階段主要集中在青年、中年兩個階段,所以本研究有意控制線上問卷的發放對象。問卷填寫對象基本控制在省內,省外的調查問卷數量較少,其中學生群體屬于屬青年人群,因此針對學生發放的問卷較多。自2015年8月到9月間共回收線上問卷213份,有效問卷共計184份,有效率為86.4%。線下的問卷調查集中在2015年9月19-24日進行,調查地點主要在向峨鄉國際獼猴桃風情小鎮特色街區、向峨鄉獼猴桃基地,都江堰胥家鎮獼猴桃產業基地等。線下采用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問卷發放共有225份,回收的有效問卷有219份,有效率為97.3%,本次調查將問卷結果中的原始數據進行編碼并全部導入到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
(三)數據分析
1、信度、效度分析
對問卷的35個測量項目歸類到各自的維度,利用spss22求出每個維度的KMO值分別為:文化認知價值0.92、經濟便利價值0.908、功能價值0.809、社交價值0.788、服務價值0.95、享樂價值0.921、情景價值0.909。其中文化認知價值、經濟便利價值、服務價值、享樂價值、情景價值的KMO值均大于0.9,學者DeVellis(1991)認為,KMO值在0.60~0.65(最好不要);0.65~0.70(最小可接受值);0.70~0.80(相當好);0.80~0.90(非常好)。這說明文化認知價值、經濟便利價值、功能價值、服務價值、享樂價值、情景價值具有非常好的信度。社交價值的KMO值為0.788,介于0.70~0.80,具有相當好的信度,說明可以分別對每個維度做因子分析。整體量表的KMO值為0.975大于0.9,具有非常好的信度,說明也適合做因子分析。
2、描述性統計分析
(1)期望價值樣本基本情況
從期望價值人口統計中可以看出, 潛在游客中,男女比例基本持平,年齡主要集中在20-40歲左右,占問卷總體數量的71.9%;省內游客占92.4%;游客職業分布中學生比例最大,公司員工;中等收入旅游者比例較多,旅游者學歷普遍較高,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者占61%。
(2)感知價值樣本基本情況
在都江堰獼猴桃節期間,從感知價值人口統計中可以看出,在實地游客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男性;年齡在20-30歲左右的居多,占問卷總體數量的37.2%,可見鄉村節事活動針對的主要群體是年輕化的。從客源地分布觀察中了解到,參與的游客大多數是本地人,來自省外的游客只有9.4%,因此都江堰獼猴桃節在省內或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并不是太高,在影響力方面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游客職業分布中農民比例最大,其次是學生。在收入方面,參與獼猴桃節的游客大部分都屬于中等收入家庭,這部分群體有一定的空閑時間和多余的資金參加一些其他的休閑活動,可以以此來作為鄉村節事活動中交易的價格定位的參考。
3、因子分析
通過SPSS對量表進行因子分析,方差解釋貢獻率、碎石圖來確定因子的數目,從最終因子的方差解釋貢獻率來看,前7個因子的累積了72.963%的貢獻率。來自美國的市場營銷學者Malhotra認為累積方差解釋貢獻率最好在60%以上,而本量表達到了72%,因此此項研究中的35個測量項目能較好地解釋本研究的7個價值維度。
克朗巴哈系數是測量兩標間各題項間內在一致性的常用檢驗方法,通過SPSS進行可靠性分析得出量表35個測量項目的基于標準化項的Cronbach's Alpha值為0.975,各維度的克朗巴哈系數均在0.8以上,說明本量表具有非常好的可靠性。通過SPSS進行因子分析,得出結果KMO的值為0.935,該值大于0.8,說明該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最后35個測量項目較好地收斂到了對應各自的維度內,因此,該量表具有可靠的效度。
(1)期望實證研究
對七個維度期望價值進行主成分因子分析,發現其KMO值為0.913,具有非常好的信度,適合做因子分析,Sig值小于0.001,說明各個維度間的期望價值差異性顯著,從SPSS中解釋的總方差來看,七個價值維度中,、只有第一個維度文化認知價值的特征值超過了1,其余成分都沒有達到或者超過1,并且文化認知價值的累積方差達到了73%,因此可以認為文化認知價值相比于其他6個價值維度有最高的影響力,游客在鄉村節事活動中更關注文化認知價值。
(2)感知實證研究
用SPSS對游客實際感知體驗的七個維度做主成分因子分析,總的KMO值為0.906該值大于0.8,具有非常好的信度,因此適合做因子分析。在對游客的實際感知進行因子分析時,仍然是第一個文化認知價值的特征值超過了1,其余成分都沒有達到或者超過1,其累積方差達到了78%,說明在實際節事活動中,游客重視文化認知價值程度很高,其他六個價值價值維度的影響并不高,這說明游客對節事活動的期望和實際感知存在較大差異,節事組織者可以主要針對文化認知價值對游客實際感知到的不足之處做出改進。
(3)期望與感知對比分析
用SPSS對七個維度的期望和感知進行配對樣本T檢驗得出如上圖結果:所有維度P值(sig)均小于顯著性水平a=0.05,說明量表檢測的七個維度的期望和感知差異性十分明顯,即游客七個價值緯度的游前期望和實際感知存在較大的差異,從數據可知,游客對文化認知的關注是最高的,但其期望和感知的差異性十分顯著。這表明都江堰獼猴桃節缺乏出當地特色,沒有緊密結合結合當地文化、產業文化的問題。
四、結論與建議
經研究表明發現,在鄉村節事活動中,文化認知價值對游客的影響程度是最大的,其余感知價值維度對游客的影響從大到小排序依次是經濟便利價值、功能價值、社交價值、服務價值、享樂價值、情景價值。同時,通過配對樣本T檢驗對期望與感知進行分析發現,在鄉村節事活動中,游客對七個維度的期望與感知存在明顯差異性。對于鄉村節事活動的組織者而言,如何減小游客對鄉村節事活動的期望與感知的差異性,從而提升其滿意度是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鄉村節事組織者的角度對鄉村節事活動提出建議。
(一)以市場為導向,深入挖掘文化特色
在鄉村節事活動中,文化認知價值對游客的影響力是所有維度中最高的。文化認知價值包含了體驗特別的活動與事物、獨特的民俗文化、知識的豐富、好奇心的滿足等五個因子。但在實際測量中,游客對體驗特別的活動與事物這一因子的滿意度最低,這普遍反映出游客在活動參與過程中認為活動缺乏特色。活動特色的缺失是導致鄉村節事同質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農產品為主題的鄉村節事活動受季節影響的特殊性,造成附近鄉村同一時期舉辦的節事活動主題雷同,同質化嚴重,沒有競爭力的問題,這難以讓游客有印象深刻的體驗。鄉村節事組織者在舉辦活動之前一定要以市場為導向,切不可追求節事數量而盲目開展節事活動。緊密結合當地的地域特色與物產特色對游客的需求進行前期的市場調查,通過調查的數據針對性地強化鄉村節事活動中游客的參與和體驗。
(二)重視員工培訓,提升服務質量
服務價值是游客注重的維度價值之一。馬凌,保繼剛(2012)認為鄉村節事活動作為一種吸引物和一種節慶體驗。作為體驗,游客自然會要求服務質量水平。從數據顯示得知,游客對服務價值中的服務及時有效性這一因子并不滿意,因此應加強對鄉村節事活動的員工培訓。員工大多為當地的村民或者農戶,文化教育水平不高,所以根據人員特性應建立相應的績效考核標準以及員工的培養方案來提升員工素質,做到服務行為規范化。
(三)建立有關鄉村節事活動的評價體系,增強游客情景價值感知
篇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土的純樸日漸浸染于城市的浮華,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正在消失,鄉村學校日趨減少。鄉村消失和鄉村學校減少是否意味著在鄉村的土地上生長起來的鄉土文化也將消逝?如何理解鄉土文化在當代學校德育課程中的價值和內容?鄉土德育課程的開發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本文就此展開討論。
一、鄉村、鄉土和鄉土文化
中國的城市是在以鄉村為基礎的鄉土社會中發展起來的。鄉土文化的形成源于鄉村的社會生活。傳統的鄉村社會是以“家”為單位的,先有家,而后有村,村落是鄉村社區的自然單位。廣義上的鄉村指的是自然的村落,依山而建或傍水而筑,中國文化中,鄉村給人的感覺是安寧、祥和、純樸。狹義上的鄉村是最低一級的國家行政區劃。鄉村中生活的人是農民,自古以來,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一個特殊階層,“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他們依自然的村落而居,卻常以家族為中心,形成一種由我而外的社會差序格局。“農村的集中意義是自身繁衍,農民是在內心討生活,農民的宗教是生活宗教。”[1]農民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情感,這種情感貫穿著鄉村生活的內容。
“鄉”的古義是指兩人相向而坐,共享器中食物,“土”的古義是“地之吐生萬物”,“鄉土”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鄉土是由鄉村生長而成的,它是一種情感、一種牽掛,或者說是一種“飛黃騰達”后的感恩和眷戀,一種流離失所中的靈魂安厝。一個出生在鄉土社會的人,不論走多遠,他都不會忘記自己的童年,不會忘記自己童年生活的鄉土。如果說鄉村是一道風景、一段美麗,有日出日落、縷縷炊煙,那么鄉土就是一種體驗、一道感懷,有淡淡的思緒、濃濃的牽掛。風景是客觀的,以物的形式顯現;體驗是人為的,以情思的形式顯現。人生活于自然中,觀察它、體驗它、作用它,物的風景和人的體驗結合就形成了一種文化,關于鄉土的文化。
鄉土文化是民族精神與物質的交融凝結,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我們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開的,我們的民族智慧是從厚厚的土里生長出來的。消逝了鄉村、改變了鄉土,卻舍棄不了那一段情緣、那一種感覺、那一種思緒,這種情緣、感覺和思緒就是鄉土文化。浮華之后尋求恬淡、過度人為之后返歸樸素從某種意義上闡明了這個道理。長期生活于大都市里的人擁有一座庭院是奢華,庭院中有一塊沒有被水泥覆蓋的泥土地,再在泥土地上種上幾株花草更是奢華中的奢華。鄉下人卻不同,鄉下有的是泥土地,有的是樹木花草,因此,長期生活于鄉下的農民多不喜歡把花草樹木移到自家的庭院內,多數的農家庭院都被水泥蓋得嚴實,因為院外盡是樹木花草。需要是一種缺失,都市人和鄉下人對待環境的不同態度說明了他們的缺失不同,因而會生出不同的需要。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就會轉向對自然的回歸。當現代都市人穿行于鋼筋水泥澆筑成的空間時,會生出對鄉土生活的詩意向往?!拔覀儗囊白匀坏男枰窃谟谖覀冃蕾p它的內在價值,而非它的工具價值;這正如我們需要生活中其他的一些事物,如像我們需要音樂與藝術、哲學與宗教、文學與戲劇一樣?!盵2]我們眷戀鄉土的質樸、粗野、甚至貧瘠,是因為這種質樸、粗野、貧瘠中有我們靈魂的審美需要。日漸消逝的鄉村不但不能割斷人們對鄉土的情感反而能夠增加人們對鄉土的眷戀。
從形態上看,鄉土文化有物質形態的,也有非物質形態的。物質形態的鄉土文化是指留存于鄉村生活中的建筑、自然風光,這是文化以物的形式在鄉村自然空間上的保留,它是我們先人的思想、情感、智慧的遺存,非物質形態的文化是一套行為系統,如鄉土社會的倫理規矩、風俗禮儀等。文化是一套人類的行為綜合規則系統,這套系統是依賴于象征體系和個人的記憶而維護著的社會共同經驗?!懊總€人的‘當前’,不但包括他個人的‘過去’的投影,而且還是整個民族的‘過去’的投影?!盵3]所以說,文化是歷史的,文化需要記憶來保存。在此意義上說,鄉土生活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根基,不論走到哪里,作為我們民族的一員都會有一份對鄉土的情感。
二、鄉土文化作為德育課程的價值和內容
鄉土生活中形成的鄉土知識和鄉土情感是兒童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養料,鄉土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是一種內容豐富的課程資源。
鄉土文化作為德育課程的價值在于讓學生了解我們的文化是從哪里來的,我們對待事物的態度、行為方式是怎樣形成的,我們民族精神的基底是怎樣的。鄉土生活的內容是農民生活和農村圖景,鄉土德育課程,本質上看是研究繼承中國農民生活道德的課程,然而這種研究不是簡單地照著農民生活原本的樣子去模仿,而是要通過農民生活原本的樣子去探索我們的當代社會文明是怎樣在鄉土的基礎上一步一步發展演變而來的,對那些能夠代表民族精粹的東西加以繼承,對那些不能跟隨時代脈搏的東西加以改變或拋棄。研究鄉土德育課程就是要研究鄉村的生活道德,從具體的鄉村生活場景中發現鄉土的德育價值。
鄉土文化作為德育課程的價值還表現在它適應時展的需要。在當下的城鎮化建設背景下,原本意義上的鄉村生活越來越遠離人們的視界。鄉村的漸遠帶來的結果是鄉土的淡忘。一個民族對其文明的緣起快要遺忘是這個民族最危險的境遇。城市發展越快,城市文明越發達,鄉土德育就越有價值。學生通過鄉土德育課程的學習能夠從本質的意義上理解、體驗我們的傳統道德,從而更好地適應我們的時代。
鄉土德育課程內容可以分為物質形態的德育課程和非物質形態的德育課程。物質形態的鄉土德育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鄉土自然風光和鄉土建筑。通過鄉土自然風光課程,學生可以學會欣賞自然、熱愛自然,養成良好的生態意識;通過鄉土建筑課程,學生可以透過中國農民生存空間的變遷,了解中國農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對鄉土形成直觀的感性認識。非物質形態的鄉土德育課程內容包括鄉土禮儀、鄉土藝術、鄉土游戲、村名地名等。不論是物質形態的德育課程內容還是非物質形態的德育課程內容都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價值。以鄉土禮儀的德育價值為例:交往禮儀可以讓學生了解傳統的待人接物方式;婚慶嫁取禮儀讓學生知道最小的社會細胞是怎樣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是如何形成的,血緣和地緣是如何相互交織的;鄉土成人禮儀可以讓學生理解個體的社會價值和責任擔當;鄉土喪禮讓學生體驗生命的意義,生命在世間如何來又如何去,學會如何珍愛生命;鄉土祭祀禮儀讓學生了解中國民族意識中對天地神明和祖先的敬畏,感受歷史的厚重,感知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鄉土德育課程的開發
鄉土德育課程的開發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一是區分鄉土德育課程開發的不同層面,二是重視鄉村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區分鄉土德育課程開發的不同層面
鄉土課程開發可以從兩個層面展開,一是鄉村學校層面的鄉土課程開發,二是城市學校層面的鄉土課程開發,這兩個層面的鄉土課程開發是針對我國學校分布的實際狀況提出來的,在具體的課程開發過程中,問題的焦點不同,產生的作用不同,課程的表現形式也不同。
鄉村學校的鄉土德育課程開發。鄉土文化產生于鄉村,鄉村學校具有得天獨厚的鄉土德育課程資源。鄉村學校的兒童活動于鄉村、學習于鄉村,在泥土中游戲,熟人社會單純樸素的人際關系在兒童心中留下了善良的種子。對于鄉村學校而言,鄉土德育課程存在于學校生活自身,不需要過多的人為雕飾,它需要的是社會的認同和接納,如果鄉村之外的力量不以異樣的眼光來看待鄉村學校的兒童生活,那么他們就是幸福的。就德育課程本身而言,鄉土文化自身張揚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愛與和諧。純樸的鄉土生活不需要強大的警察,愛與和諧是裁判人們行為的道德天平,從這一點來說鄉土文化是現代城市文明所不及的。如果城市沒有警察,城市就會失去秩序,而鄉村是很難看得見警察的,鄉村社會通過文化和道德維系著社會秩序。鄉村學校的鄉土德育課程應以隱性課程形式為主,鄉土德育課程的主要矛盾不是開發的問題而是發現和提煉的問題,即如何發現鄉土道德的愛與和諧。
城市學校的鄉土德育課程開發。多數城市兒童對鄉村是陌生的,他們與鄉村接觸的機會較少,較難體驗到鄉村的自然和諧。遠離了鄉村、陌生了鄉土,城市學校失去了文化的根。鄉下人讀書是為了進城,城里人讀書卻不是為了回到鄉村,城里的家長不愿讓自己的小孩和來自農村的小孩同上一個學校,這是曾被陶行知批判過的學校教育病。因此,對城市學校來說,開發鄉土德育課程是當務之急,城市兒童尤其需要親近鄉村、感受鄉土,通過正式的學校課程將鄉土道德的愛與和諧種在兒童的心間,城市學校的鄉土德育課程應以鄉土道德的愛與和諧為核心。就城市學校而言,城市學校的鄉土德育課程開發需要意識的重視更需要行動的踐行,與鄉村學校的隱性鄉土德育課程形式相比,城市學校的鄉土德育課程應以顯性課程形式為主。
(二)重視鄉村教師在課程開發中的地位
首先,鄉村教師是一個特殊的教師群體,他們被社會賦予美好、善良、無私、奉獻的內涵,可又常與貧窮、落后、艱苦、無奈為伴。“甘于清貧,樂于奉獻”成為社會賦予鄉村教師的一種境界。他們長時期生活于鄉村,工作于鄉村,與農民、農村的山水有著緊密的聯系,親緣、地緣的紐帶讓他們對鄉土文化具有真實的體驗和理解。
其次,鄉村教師專業內涵的特殊性。鄉村教師專業內涵特殊性就是“鄉土性”,鄉土性具體表現在鄉村教師的專業理念、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之中。鄉村教師除了具有一般城市教師具有的專業理念之外,還要習慣于鄉村生活,了解鄉土文化,要有扎根鄉土的熱情和愛心。鄉村教師需要有鄉土情結,不論他們原來的生活環境是在鄉村還是在城鎮,一旦成為鄉村教師就要有服務于鄉土的理念。有了鄉土理念,他們才能在鄉村“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從上述意義上說,鄉村教師需要有比一般城鎮教師更高的教育境界,他們對鄉村學校教育的理解不是從社會功利的角度出發,而是從文化存在與文化傳承的角度出發的。
最后,鄉村教師的專業責任具有不可替代性。鄉村教師是鄉村生活中的“文化人”,鄉土文化在他們的教師職業生涯中留下印跡,這些印跡會以各種形式進入他們的課堂,進而影響學生。雖然他們沒有明顯地意識到要去傳授鄉土文化,但鄉土文化已融入他們的言行之中,他們被鄉土文化熏染,成為生活在鄉村的“鄉土教師”,鄉土教師自身成為鄉土文化的一部分,他們的行為已經成為自覺的無意識。鄉村教師需要具有鮮明的鄉土德育課程意識,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他們要主動地將鄉土文化納入學校的課程體系,通過顯性或隱性的課程形式傳播鄉土文化的核心價值。同時,鄉村學校的教師還要和城市學校的教師進行平等合作,建立鄉土德育課程資源共享平臺,為鄉土德育課程開發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畢世響.鄉村生活的道德文化智慧[D].南京師范大學,2002.
[2]霍爾姆斯?羅爾斯頓.哲學走向荒野[M].劉爾,葉平,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64.
篇4
關鍵詞:鄉村旅游,社會變遷,影響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的鄉村旅游悄然興起,進入90年代中后期,我國鄉村旅游進入了發展較為快速的階段。國家旅游局1998年推出了“華夏城鄉游”,1999年推出了“生態旅游年”,全國各地紛紛抓住機遇,形成了一股鄉村旅游熱。這一旅游形式和農村以及農民生活息息相關。鄉村旅游對農村社會的生產方式、農民生活、農村文化等產生了方方面面的影響。免費論文。免費論文。
一、鄉村旅游吸引力的內在機制
鄉村旅游吸引力的本源在于城市與鄉村文化勢差。文化在旅游的發展過程中總是最活躍的因素?,F代旅游已然不再僅僅停留在自然景觀的表層,它更需要文化元素的充實。古老而厚重的鄉村文化積聚著中華上下5000年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歷史不斷沖刷而形成風格各異的村落民居,承載了豐富的文化、民俗等人文信息,傳承著中國傳統的農耕文化。在傳統的鄉村文化面前,中國城市文化呈現著另一番文化形態。中國城市文化在發展過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滲透了西方文化的因子,它是中西文化的混血兒,難以保存中國本身最為原真的文化面貌。兩者之間出現了文化勢差,這正是鄉村旅游形成的吸引力本源。這是一種現代人追求的生存質量,更是一種生活時尚。這種文化勢差是建立在空間勢差、視覺勢差、心理勢差的基礎之上。城市的喧囂繁雜與鄉村的寧靜悠然、城市的鋼筋水泥與鄉村的磚瓦木房、城市快速的生活節奏與鄉村的慢調節奏,這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是文化勢差的表層現象。生活在城市的人們空前地渴求著遠離城市的喧囂,返璞歸真,親近泥土,將情感、智慧和理想納入一片寧靜平和之中。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中心和獨特的賣點,客源地的城市性與目的地的鄉村性級差或梯度是鄉村旅游的動力源泉。都市人在追求清新寧靜的鄉村環境,釋放心理積郁的同時,他們更深層的是在體驗與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的鄉村文化。
二、鄉村旅游與農村社會變遷的關系
鄉村旅游是發展鄉村旅游地區農村社會變遷的加速器,社會變遷促進或影響鄉村旅游的發展。鄉村旅游作為一種旅游形式,反映出了旅游動態的一個特征――流動。最基本的一點是鄉村旅游帶動了人的流動。人的流動又帶動了信息,資金和人才的流動,把現代文明,外部信息帶進了鄉村,促進了當地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改變。作為鄉村旅游接待者,他們開始注意到科學文化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他們開始放棄過去頭腦中長期形成的小農經濟觀念,不斷參與就業市場競爭,他們開始以商品經營者的身份,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和要求去生產經營。鄉村旅游加速了鄉村人觀念的轉變,進而加速了鄉村社會的變遷。社會變遷之于鄉村旅游有一個先被動后主動的過程,鄉村旅游首先帶動和促進了鄉村社會變遷,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鄉村社會又會主動改變自己以適應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需要。社會變遷促進或影響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
三、鄉村旅游對農村社會變遷的影響
鄉村旅游對農村社會變遷的影響牽扯到方方面,包括人口變遷、經濟變遷、社會結構變遷、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遷、風俗文化的變遷等。當然,影響社會變遷的因素有很多,和大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但在發展鄉村旅游的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是影響農村社會變遷的主導因素。
1. 人口變遷
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鄉村旅游需要一整套的服務設施,不僅需要導游、管理人員、服務人員,還需要住宿、飲食、商場、交通、文化等行業,能吸收利用大量勞動力就業。根據乘數效應理論估算,旅游業每創造1個直接就業機會,將產生另外3個間接就業機會。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
2. 經濟變遷
鄉村旅游是經濟發展的產物,其吸引力之一就是具備一定的生態環境、一種為人類提供各種服務的特殊資源。在人類社會早期,良好的生態環境就像陽光,空氣,水一樣,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備經濟意義。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劇,人們對鄉村清新的空氣、優美的自然風光產生強烈的需求,使鄉村生態環境成了稀缺資源,具有了經濟價值。鄉村旅游能夠使生態效益轉化經濟效益,成為充分利用資源,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而這種促進反映在鄉村旅游中就是鄉村旅游的發展勢必對鄉村旅游地的農民和農業經濟發展起到一個帶動作用。表現在:
(1)鄉村旅游的發展,使一大批老少邊貧地區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貧困地區依托本地旅游資源開發旅游業,是脫貧致富征途上做出的一種實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選擇。這種選擇,使脫貧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寬廣。據河南省有關調查,全省通過發展旅游業而脫貧致富的農村即達到1200多個,30萬戶,近百萬人。據此推算,全國通過發展旅游業而脫貧致富的村莊不會少于1萬個,人口不會少于300萬人。這是發展旅游業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所做出的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貢獻,同時,對促進我國旅游業更好更快地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2)鄉村旅游的發展,為閑散的勞動力開辟了廣闊的就業門路。旅游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能夠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當地居民圍繞著游客吃、住、游、購、娛的需要,興辦了各類企業,圍繞旅游點而發展起來的餐飲業、運輸業、旅館業等比比皆是。人們通過開展各種為旅游者服務的活動,找到就業機會,有了生財之道。促進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地轉移,減輕了各級政府解決勞動就業問題的壓力。
(3)發展鄉村旅游縮小了城鄉差別。在我國大城市的郊區縣,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區位優勢,其主要表現就是直接面對周末假期、民俗佳節、慶典活動等需求的穩定而龐大的城鎮居民市場。在大城市發達的工業文明的輻射下,都市附近的縣郊區已經進入現代化農業文明階段。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不僅使本地的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也使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鄉一體化進程,城鄉落差已越變越小。
3. 社會結構變遷
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村管理層面的全面改革,旅游產業增加了村莊管理者的業務量,促使管理者改進管理方法,使許多管理者由原來的“兼職”管理村內事務的同時,農業生產是其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變為“全職”,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參與管理所得。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管理機構的主體也發生了變化。原先村委會負責村內的所有事務,現在可能很大一部分事務由村民組建的“股份公司”處理,經濟組織與政治組織呈現相分離的趨勢。社會成員地位結構也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而產生顯著的變化。旅游業的發展增加了村民生產致富的機會,但是由于村民們資源條件的差異以及抓住機遇的能力不盡相同,總有一部分人更快發財致富,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經濟地位影響社會地位,對于不同村民來說,旅游產業的發展在提高他們收入水平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社會地位體驗,這就是農民階層的分化。農民的分化是由于財產關系與職業系統的變遷,出現了多樣化的職業類型、生產資料的所有形式及經營形式的背景下產生的。也就是說,當農村在集體經濟之外引入了個體經濟與私營經濟、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雙層經營形式,在農業勞動之外引入了其他多種職業類型之后,農民相互之間的地位差別才變得明顯起來。此外,鄉村旅游業很好的結合了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村民職業由原來的“純”農民轉變為服務業從業者與農民的混合職業者,村民職業由單一向多元化轉變。
4. 社會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變遷
社會價值觀念的變遷主要是通過人們的行為規范和思想體系表現出來。人們的社會活動都是程度不同地在價值觀念指導下發生的,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往往成為整個社會變遷的先聲。鄉村旅游帶動了人的流動,而人的流動又帶動了信息,資金和人才的流動,把現代文明,外部信息帶進了鄉村,對鄉村傳統價值觀念產生了最強烈、最直接的沖擊,促進了當地農民思想觀念,價值觀念的改變。他們轉變了對待傳統和變革的態度,由恪守古訓,求穩怕變轉變為主動迎接新時代,接受新觀念;轉變了傳統村民知足常樂、固步自封的態度,轉而積極進取,主宰命運;他們轉變了怕冒風險和膽小守舊的處世態度,逐漸提高了風險意識和承擔風險的承載能力;他們轉變浪費時間、不講效率的勞動態度,使“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他們轉變了對待知識與科學的態度,更加重視對自身知識水平的提高和對下一代的教育投入。
生活方式由價值觀念所主導。農民的衣食住行不斷追求品質與高效。例如中國民間飲食結構逐步由過去的主食消費向主副食相結合轉變,傳統的粗糧細吃、稀稠搭配也有了新的內涵。
5. 鄉村文化的變遷
這是分析社會變遷內容的一種綜合角度,主要是指文化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包括因文化的積累、傳遞、傳播、融合與沖突而引起的新文化的增長和舊文化的改變。發展鄉村旅游使得社會文化的表現更加豐富多彩。
(1)鄉村旅游本身存在的傳統文化對旅游者產生的影響。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離開居住地到鄉村地區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鄉之間在自然景觀、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異性,因此決定了傳統鄉村文化在旅游產品的生產和組合中可以作為最重要的素材和著眼點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環境,健康、樸素、簡單的生活,可以讀到歷史,可以看見的美德,正是這些傳統鄉村地區所獨有的魅力,也是鄉村與現代化城市環境,生活的差異成就了鄉村的旅游吸引,因此可以說,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活動的最大特點。鄉村旅游注重傳統事物和傳統價值,將旅游活動和旅游者融入鄉村生活之中,為旅游者提供一個安靜、自然和原原本本的鄉村生活體驗。免費論文。
(2)鄉村旅游有助于保護鄉村文化和歷史遺產,增強鄉村社區的自豪感。有一種觀點認為,發展鄉村旅游將對旅游地造成較大的文化沖擊,破壞傳統的鄉村文化,同時游客的大量涌入將對旅游地的古建筑等歷史遺產造成破壞。而國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況則恰恰相反,在鄉村旅游開發之前,鄉村社區的一些獨特文化和歷史傳承很少為人所知,處于逐步衰微的狀態,鄉村旅游的開發不僅沒有破壞鄉村的獨特文化,而且在保留歷史傳承、發掘鄉村文化上起到了較好的作用。開發鄉村旅游,通過發掘、包裝和宣傳當地的歷史傳承和獨特文化,提高了鄉村的知名度,增強和復興了鄉村社區的自豪感。事實上,鄉村旅游的經營者和當地政府總是會逐漸認識到鄉村文化在旅游業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護開發。某些鄉村文化和歷史遺產,其最好的保護方法是讓它成為鄉村旅游項目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蔡碧凡等.鄉村旅游開發與管理[M]. 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 2007.6
[2] 夏林根.鄉村旅游概論[M]. 北京: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社, 2007.6
[3] 蒙睿等. 鄉村生態旅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2007.6
[4] 李慧欣.發展鄉村旅游的經濟思考[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
[5] 鄒統釬.鄉村旅游的圍城效應與對策[J].旅游學刊,2006(3)
篇5
關鍵詞:濱水景觀設計;旅游鄉村;價值挖掘
Abstract: Water for rural tourism, is not only the resources guarantee the production and life of the villagers, but also is the core elements of tourist experience village culture. Mining on the ecological value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value and cultural value, is the basis of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case, from the element refinement, design, embankment design, plant configuration, leisure content loading aspects of rural tourism of the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are discussed.
Keywords: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rural tourism; value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1-0020-02
在一個逐漸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現代化的社會里,生態熱、休閑熱、綠色熱已成為人們的生活渴求,回歸自然、返樸歸真成為人們的時尚追求[1]。在生態文明、后工業文明等思潮影響下,都市人的休閑旅游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和深層次,需要滿足“回歸自然的身心需要、求新求知的需求、懷舊的需求或者對休閑旅游的復合型需要” [2]。隨著鄉村旅游逐漸升溫,旅游鄉村內的所有資源都轉化成具有經濟價值的美麗產品,濱水景觀作為鄉村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也是開發和設計的重點,甚至是核心要素。如何通過設計挖掘和提升旅游鄉村濱水地區的價值,平衡水各種功能的利用度,滿足旅游者多種層次的旅游消費需求,成為設計師、開發商、村民共同關注的問題。
1、濱水地區的旅游價值
水體除具有交通、灌溉、水源等實際的使用功能外,還具有生態、景觀、文化等附加價值,構成濱水地區旅游價值挖掘的基礎。
1.1 生態價值
生態功能是指鄉村水生態系統保障區域生態安全,提供生態服務的功能, 如保持生物多樣性、氣候調節、凈化環境、分解各類污染物, 提供清新的空氣、清潔的水源等,水生態系統的功能維護構成鄉村生態旅游的基石。人類必須以生態學的原則,建立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而不是過度地侵占其他生物的領域[3]。對水生態系統的保護是濱水地區旅游開發的前提,主要表現在生境營造、可再生水循環系統構建等方面。
1.2 景觀價值
水與村落往往相伴而生,既是生產生活資源,也是獨特的景觀標志。水的聲、光、影、色,濱水地區由于水與岸的沖蝕作用而形成的灘、灣、潭、島等等特殊形態的場地,水與植物的配合,水與建筑的反襯,都構成豐富的景觀。濱水地區設計中,既要注意營造景觀的自然美,也要注意人水互動界面和平臺的打造。
1.3 文化價值
濱水地區是生產生活的主要場所,沉淀了鄉村生活形態,引水灌溉、漁業生產、水運貿易等成為這一地區特有的記憶。濱水地區在維持鄉村文化的多樣性和特有性, 傳統文化的傳承、知識體系和教育體系的構建,提供靈感來源以及為都市人提供精神依托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2、滕頭村濱水景觀設計策略
2.1 資源現狀
滕頭村總面積5.3平方公里,南臨四明路,東與肖橋頭村相望,北臨江口街道,西為蕭王廟街道,東南是奉化市高新技術開發區。場地四周為水系所環繞,生態和景觀資源豐富。規劃設計以村域空間資源為基礎,重點對滕頭村內的水系進行了提升。
2.2 設計策略
設計提出,在場地西南角打造C型水系,通過深入生態、景觀和文化價值,承載豐富的旅游服務功能,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
圖1 滕頭村C型水系的設計平面圖
策略一:以水為源——突出水作為生命之源的根本價值
這里的生命不僅僅指的是人類,而是包括了更為廣泛的依賴本區域水土生存的生物群落。水景設計必須突破單純地為人類創景這一淺顯和功利的目的,而應盡量去爭取為地塊生物的豐富度做出努力。設計方案提出了建設浮島、生態籬笆墻、草根英雄島等項目。以草根英雄島為例,是指在人工河島上,以“草根”為主題,反映滕頭人民一犁耕到頭的草根英雄精神,種植向日葵、油菜花等植被,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鳥類來此棲息,建成生態鳥島。
策略二:活水為本——以構架可循環可再生水系為原則
通過多元化植物的配置,水體流過C型水系后,起到良好的自然凈化的作用,構成水體自循環的基礎。設計方案對屋頂綠化和雨水回用提出了設計引導,促進低碳建筑的探索。設計也對硬質路面進行了改造,增加透水性,如提出建設生態停車場。經過水系凈化過的水,還可以通過生態噴霧系統加以利用,即結合用不同功能和不同主題進行布局,類型主要水上七彩噴霧、綠色負離子噴霧、稻田養生霧、生態降溫霧、水上七彩霧、生態遮陽遮雨系統等,即提高了水的回用率,又起到了降溫、造景、養生等功能。
策略三:美水為魂——賦予水體自然而韻味十足的美感
濱水景觀的設計要符合自然美學的規律,帶給人們視覺上美的感受。除了生態駁岸、鄉土植物配置等措施外,設計還策劃了水上蔬果廊、十里花境、水岸花庭等景觀項目,構建豐富的景觀層次。以十里花境為例,提出沿著溪流營造一條花卉長廊,規劃種植春、夏、秋、冬四季花卉(春季桃花、梨花;夏季荷花、薰衣草;秋季桂花、蘆葦;冬季臘梅),形成四季濱水美景,不僅具有觀賞、散步的功能,還起到引導游線的作用。設計還提出,在不同河段根據周邊項目的設計來配套不同主題的生態橋梁,考慮到河道游船的通行,所以橋梁均采用微拱設計,營造獨具特色的河道景觀。
策略四:親水為意——提供人類與水互動的空間與平臺
旅游規劃是為人服務的,生趣盎然的、便于使用的親水界面的設計,是決定濱水景觀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設計結合鄉村景觀元素,策劃了玉米碼頭、水稻碼頭、高粱碼頭、麥子碼頭等各具特色親水平臺,極具鄉土氣息。以玉米碼頭為例,提出在游客服務中心附近樹立一個玉米造型的建筑,其中,玉米芯可以散開作為遮陽遮雨用。
策略五:游水為樂——提升人類對水文化的認知并升華
以水為脈,承載豐富多彩的鄉村民俗和農耕文明,有利于提升鄉村旅游的文化層次,增強吸引力。設計結合鄉村生活特色,策劃了詩畫人文廊、古越漁民和水上集市項目。以古越漁民項目為例,主要展示古老的捕魚方式,如用手摸魚、“竭澤而漁”、用棍棒打魚、用弓箭(釣具、網、魚筌)捕魚等,并設置店面,售賣漁具、魚缸、魚飾品、魚玩具,對外承包給商戶經營,景區獲得出租收入。
3、小結
濱水區景觀規劃設計要做到“ 以人為本 ”,通過充分挖掘濱水地區的生態價值、景觀價值、文化價值,滿足人對景觀環境的多元化需求。規劃還要特別注重本土化設計元素的提煉,并運用到環境營造和項目策劃上,通過景觀設計,實現鄉土文化特色的再生。旅游鄉村濱水景觀設計的要義,是在不損害濱水區環境的基礎上 ,繼承、保護和發揮已有的景觀特色,創造出生態的、特色的、有文化內涵的景觀環境,實現水、人與鄉村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隋春花.鄉村旅游:21世紀旅游新趨勢初探[J].韶關大學學報,2000(5).
篇6
[關鍵詞]鄉村旅游;游憩價值;游客行為;延慶縣;計數模型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2-5006(2016)00-0000-00
Doi:10.3969/j.issn-1002-5006.2016.00.000
引言
隨著經濟發展及旅游需求的多元化,自20世紀70年代,所有發達國家鄉村地區的旅游行為顯著增加。20世紀90年代之后,西班牙等國開始出現“現代鄉村旅游者”,他們并非出生在農村但喜歡鄉村,環境質量和尋求原真性是兩個主要動機[1]。鄉村地區擁有與城市迥異的“和平的、安靜的鄉村環境以及保留原真的傳統”,游客動機行為經常是多樣化的,包括觀光、休閑、度假、游樂等多種,很多游客將其作為一種以近距離、低花費、便捷的旅游方式[2],自然、文化資源豐富的地區可以吸引大量游客,他們的出游行為不僅受到自身需求的影響,還受到年齡、教育、職業和經濟狀況以及旅行成本的影響[3]。隨著世界范圍內旅游業的發展,舒適性資源的游憩價值得到政府機構與學者的關注[4],多種方法被用于多種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評估。我國鄉村旅游正處于關鍵的轉型升級時期,研究鄉村地區游客偏好、行為并在此基礎上采用合適的方法評估游憩活動的經濟價值,不僅可以更好地滿足游客的需要,還可以發現和提升鄉村地區旅游資源的價值,對于保護鄉村環境與文化,引導鄉村旅游健康有序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文獻回顧
國內外已有一些學者涉及到鄉村旅游游客動機行為研究及價值評估。20世紀90年代的研究發現,游客對西班牙陽光沙灘需求降低的同時,以享受自然環境為目的的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增長[5];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OECD)國家中,更多的城市居民選擇去鄉村度假,他們更期望使用景觀、自然、環境和建筑資源[1]。德國南部鄉村旅游主要吸引了有孩子的家庭和老年夫婦短期出游,廉價的鄉村住宿設施激勵了這種行為[6]。葡萄牙的研究表明主流市場是到鄉村休閑的游客,還包括少量逃離慣常日程以及和家人在一起的其他游客[7]。近幾年,鄉村旅游行為更加多樣化,Devesa等將動機分為尋求寧靜與休息、接觸自然、享受鄉村美食以及自然、文化旅游等幾類[8]。北美地區鄉村旅游者的旅游動機差異很大,有些動機與鄉村性聯系密切,但有些僅是發生在鄉村地區,與鄉村性聯系不大[9]。在岡比亞的鄉村旅游動機包括追求多樣化的經歷、尋求自然和文化遺產以及享受陽光和海灘等多種[10]。最新的法國需求調查數據表明鄉村地區正在以戶外活動、當地景觀和美食吸引花費較高的游客[11]。我國學者也對鄉村旅游的動機和行為進行過研究,上海和南京市等大城市鄉村旅游者主要是為了回歸自然,欣賞田園風光以及和體驗鄉村文化[12]。昆明和成都的研究發現親近自然,享受鄉村環境是重要的原因,而且對于鄉村環境生態性和衛生條件要求越來越高[13-14]。西安地區農家樂的一般旅游者和生態旅游者動機不同,包含放松、休閑、戶外活動求知、探親訪友等多種[15]。
環境游憩價值評估始于20世紀中期,在對旅游活動經濟價值評估中,旅行費用法(TCM)和條件價值評估法(CVM)是最常用的技術方法,其中旅行費用法被廣泛用于海濱旅游、釣魚、采摘、觀賞野生動物等特定目的旅游活動經濟價值的估算[16-18]。2005年,Loomis對北美地區價值評估案例進行了總結,包括觀鳥、狩獵、野營、徒步旅行等,單項鄉村旅游活動在20~60美元之間[19]。Martínez De Aragón 在2011年利用旅行費用法通過計數模型回歸計算出消費者剩余,從中扣除蘑菇本身的價值,評估出西班牙進行蘑菇采摘價值為每次39歐元,影響因素主要是旅行費用、目的地蘑菇種類,個人對本次旅行決策時所預期能獲得的蘑菇量以及年齡[20]。Czajkowski評估了在波蘭一個白鸛棲息的村莊進行觀鳥的經濟價值,為平均每個游客60美元[21]。Armbrecht對兩個分別以音樂廳和博物館為吸引物的鄉村地區文化旅游價值進行了評估,發現總體游憩價值每年高達155 8000和505 3000歐元[22]。一些國內學者也采用旅行費用法評估了我國都市農業、農場的游憩價值,?通過個人旅行費用法評估出武漢郊區的石榴紅農場游憩價值為每個游客663.7元,除旅行費用外,家庭收入、職業、每年的旅行次數等都是顯著的影響因素[23];北京市通州金福藝農業園游憩價值1000元,主要的影響因素是旅游費用、家庭收入[24]??傮w來看,國內外學者在游客動機之間差異程度研究較少,在價值評估方面,國外學者研究偏重于單項戶外活動游憩價值評估,國內對鄉村地區游憩價值關注也較少,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以延慶縣為例,研究了鄉村地區游客出游行為決策中對目的地的偏好以及具體表現的旅游行為,并在經典旅行費用法基礎上,加入對鄉村自然環境與文化偏好變量建立計數模型,通過回歸分析評估出鄉村地區游憩活動提供的消費者剩余。
注:在調研過程中調查了游客的真實收入,并未對家庭收入進行分段,在本表中的分段通過SPSS17.0四分位數分析獲得。
3.2 游客對目的地的選擇行為
問卷設計了5個問題分別詢問了森林覆蓋率、新鮮空氣與綠色食品、鄉村人居環境、清潔水及游憩機會以及鄉村文化對游客選擇目的地的重要程度,借此衡量他們對鄉村旅游某方面質量的偏好及偏好程度。統計數據表明(表3),游客在對目的地選擇時普遍偏好鄉村環境,尤其是自然生態環境。由于北京市的空氣質量較差和目前的食品安全事件頻發,游客最為重視目的地是否有清潔空氣和綠色食品,認為很重要的比例高達94.48%,接近90%認為森林覆蓋率高很重要,80%以上的游客認為清潔的河流也很重要。對于目的地農村人居環境的整潔程度,也有高達91.32%的游客認為很重要。Pearson相關分析表明(表4),對森林覆蓋率要求較高的游客對人居環境、新鮮空氣、綠色食品同樣要求較高,相關顯著水平為0.01,因此,游客出游動機主要體現為親近和享受自然,逃避慣常的城市環境,希望能夠在鄉村地區享受優美的景觀,呼吸新鮮空氣,品嘗綠色食品以及游憩,同時,也要求體現鄉村性以及作為接待場所的農村社區干凈整潔。相對于自然環境和人居環境,鄉村文化在游客選擇目的地時的影響較小,通過訪談得知,游客認為目前京郊地區鄉村傳統文化基本消失,但仍有接近六成的人有體驗鄉村文化的動機。當以開放性問題問及其它動機時,僅有極少數游客認為自己的主要動機是到鄉村地區放松身心而和自然環境無關,還有一部分兼有探親訪友的目的。
問卷還調查了游客對鄉村環境游憩價值的認知與支付意愿,有10%的受訪者沒有意識到鄉村環境的價值,另外90%的人盡管承認鄉村環境具有價值,但僅有70%愿為此額外付費,其余的則以各種理由逃避付費,這其中,許多受訪者認為鄉村旅游吃住價格較高已包含享受環境的費用,也有些認為這是自己應享有的福利。Pearson相關性分析表明,對森林覆蓋率更為重視的游客有更強付費傾向(表4)。
表3 鄉村景點特征對游客的重要程度
Tab.3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of rural characters base on tourist’s recognition
表4 游客對目的地選擇影響因素間的相關系數
Tab.4 Pearson relative coefficient amongst factors of tourists choose destination
注:表中對因素的表述進行了縮略,具體參見表1;表中數值為對應行、列的雙因素的相關系數,右上角標記為*和**分別在0.05和0.01水平上顯著相關(雙側),“-”代表對應的雙因素相關不顯著,1表示自相關。
3.3 游客行為特征
3.3.1 游客出游行為特征
通過游客與業主訪談以及現場觀察,游客出游集中在周末與假期,周末出游最為普遍,出游次數較多的游客在出行時間、停留天數上具有習慣性。一部分游客選擇周五晚上到達鄉村,停留一天或兩天;一部分周六上午出發,當天返回或停留一晚第二天上午返回,周日下午游客已經較少。統計數據發現,高達95.1%的游客專門去鄉村進行旅游活動,因其他事情順訪的很少,停留時間在0.5~7天之間,但在3天以下的游客高達96%,平均停留天數為1.5天,停留時間較長的游客可能會選擇一個或多個鄉村景區(點)。盡管停留時間較短,鄉村旅游游客出游次數較多,一部分閑暇時間較多或經濟寬裕的游客頻繁出游,受其影響,出游次數均值為7.62,但大多數的游客一年內出游10次以下,4次之內的有50.3%,還有16.6%的游客僅出游一次。因游客自身條件和偏好的影響,鄉村旅游的出游行為呈現多樣化的特點,但總體上以出游頻次較高和停留時間短為主要特征,而且,通過訪談得知,出游頻次高和停留時間長的游客逃避城市環境的動機更為強烈。
3.3.2 游客消費行為
問卷調查了過去一年中到鄉村地區旅游的花費情況。游客付費有自費和公費(主要是公司的獎勵旅游)兩種形式,自費參加鄉村旅游次數的均值也達到7.64。統計結果發現,不同游客每次鄉村旅游的花費相差較大,極小值和極大值分別是10元和1000元,標準差達到179.54,而均值為249.86元。在本次調查中,發現游客既參與由雇主組織的鄉村旅游,還會自發組織家庭和親朋好友參與,大約8成游客曾經自己付費旅游?,F場觀察和訪談發現,一些退休老人可以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以極低的成本去鄉村享受美好的環境,自帶食品去鄉村進行一日游的也不少見,還有的會選擇在親戚家吃住。
問卷還調查了游客本次旅游的消費。在各項花費中,游客用于吃飯的平均費用為82.18元,只有143個游客本次選擇住宿,平均花費為92.38元,而在購買門票方面,由于許多鄉村景區不收費,一些游客也刻意回避收費的景點旅游,只有77名游客有門票花費,平均值為53.40元。通過個人訪談以及過去的調查統計,娛樂和購物費用通常很少。交通花費也有兩種形式,分別是自駕車和公共交通,選擇公共交通的共有70個人,包括團隊旅行、公共汽車和城郊火車以及出租車。一般情況下,公共交通費用較低,團隊含在團費中,自駕車游客主要有油耗和過路費兩種花費,但每輛車乘坐人數較多,經常是一家3口或是坐滿親朋好友,有效降低了個人平均交通費用,全部游客平均交通費用為53元。
3.4 鄉村地區游憩價值評估
使用Eviews 6.0計數模型對自費旅行次數、旅行平均成本、人口統計因素和個人偏好因素進行回歸估計,嘗試了泊松分布、正態分布和負二項分布多種估計,發現泊松分布擬最大似然估計結果最為理想。
考查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發現解釋變量為旅行費用單個變量、或加入家庭收入后雙變量以及加入更多統計因素后多變量都可以對被解釋變量進行解釋,模型整體P值均小于0.01,擬合優度隨變量增加而提高,旅行成本加入家庭收入變量時提高較大,再加其他因素則變化不大。僅考慮兩個重要的變量旅行費用和家庭收入,可得旅行成本前系數為-0.00 0709,而多變量系數為-0.00 0580,可見增加變量對旅游費用前系數有一定影響,根據消費者剩余等于旅行成本系數相反數的倒數[18],得出鄉村地區當年游憩價值為每人每次1724.14元。
表5計數模型的個人旅行費用法回歸結果
Tab.5 Output of 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 using count data model
從表5可以看出,該模型有7個解釋變量Z統計量檢驗,根據Z統計量的絕對值大小依次為家庭月收入(對數)、對享受鄉村環境的支付意愿、年齡、性別、旅行成本、常數項和職業。從系數符號來看,家庭月收入越高,旅行次數越多;對鄉村環境支付意愿弱的游客會更多次的進行旅游,這是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的理性選擇,也更能解釋各種低成本去鄉村享受環境的旅游行為。除此之外,個人特征對旅行次數影響較大,年齡越大的人出游次數越多,因為隨年齡增加,收入增高和閑暇時間增加都為參與鄉村旅游提供了更好的條件;女性比男性旅行次數要少,這主要因為女性傳統上家庭責任較重,閑暇時間較少,而且一些登山、野營和垂釣等活動也很難吸引女性參加者;職業不僅決定著參與能力,而且還對興趣有影響,管理人員和事業單位及公務員參與能力和興趣都相對較高,但該變量顯著性在0.05水平上,弱于其它因素。游客對鄉村地區的生態、文化和人居環境的偏好在回歸估計中都沒能通過顯著性檢驗,表明這些因素對出游次數并無明顯影響。
4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可知,鄉村旅游游客以26~45歲的周邊城鎮中青年為主,性別差異不大,一般是家庭出游,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收入中等偏上,一般是公司白領或公務、事業單位人員。他們幾乎大部分都選擇去森林覆蓋率高、空氣新鮮、有綠色食品和清潔河水可供觀賞和游憩的鄉村旅游目的地時,同時游客對作為“接待設施”的農村人居環境要求也較高,相比之下,游客對體驗鄉村文化(鄉村耕作和活動)的重視程度低一些。游客進行鄉村旅游消費以吃住為主,總體花費較低,交通多采用自駕車和團隊包車,公交、火車等使用率很低。本研究發現鄉村旅游出行體現出高頻次、短時間、僅去一個目的地的特點,部分閑暇時間較多的游客在宜游季節甚至全年每周都出游。通過旅行成本法建立模型考察游客特征對旅游次數的影響,以計數模型進行回歸分析,發現符合擬極大似然估計的泊松分布,說明旅游次數集中在較少次數,離散程度并不大。由此模型估計延慶縣鄉村旅游每人每次的游憩價值在1724.14元,包括享受鄉村環境,吃住農家以及體驗鄉村文化等多種價值;旅行成本、家庭收入會影響游客出游次數,并且旅行成本和次數反方向變動而家庭收入同向變動,女性比男性旅行次數少,旅行次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加,職業越傾向于管理層和公共事業服務人員,旅行次數越多;另外,本研究中并未發現旅游者對鄉村旅游目的地自然與文化方面的偏好會影響出游次數,但發現對享受自然環境支付意愿低的游客出游次數較高。
4.2 討論
本研究人口統計特征和西班牙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現代旅游者”基本相同[1],與葡萄牙馬德拉地區的研究結果在年齡、受教育程度、收入和職業方面也相同,所不同的是馬德拉地區有較大比例的國外游客[7]。德國帶孩子的家庭也占多數,但夫婦兩人旅游占到近三分之一,20~30歲的游客很少,并且還有不少居住在農村的游客[6]。在游客出游對目的地自然與文化環境的選擇方面,本研究也印證了以往研究的結果[1,6-7,12,14],但本研究將自然、人居和文化環境作了具體劃分,發現游客這幾個方面的偏好存在差異,但相互之間相關,說明游客對鄉村旅游各個方面要求都較高。在消費行為方面,也再次驗證了鄉村旅游是一種較為廉價的旅游,適合追求廉價的旅游者,一般采用自駕車為主的出行方式[20,28]。本次研究中發現鄉村旅游體現為高頻次和低停留時間,而在歐洲德國、葡萄牙則是鄉村度假的方式,停留時間在10天左右,而且還會去周邊其他景點游覽[6-7],主要的原因可能是經濟發展程度與帶薪休假制度的不同。
本次研究整體模型和其它研究有差異,西班牙的蘑菇采摘案例符合一般泊松模型[20],劉鴻銘對通州農業觀光園的研究發現模型更符合負二項分布[24],而主要原因可能是是計量軟件不同以及不同版本的擬合的精準程度存在差異 。本次研究游憩價值的結果大于武漢石榴紅農場和北京市通州金福藝農業園[23-24],也大于國外蘑菇采摘或觀鳥價值[20-21],因為本研究評估對象是鄉村地區整體游憩價值,大于單獨的農業園或單項活動比較合理。在影響因素方面,和以往研究一致的是家庭收入和旅游費用分別在正反方向影響旅游次數,也驗證了性別、年齡、職業等人口統計因素也會影響旅游次數,由于各模型放入的影響因素不同,具體的影響因素也有些差異[20-24]。但與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將游客對鄉村旅游質量的偏好和對享受旅游環境的支付意愿放入模型,前者被證明對出行次數影響不顯著,而后者則會顯著影響出行次數。
根據旅行費用法計算的游憩價值為游客所獲得的總效益大于總成本產生的消費者剩余,在效用方面,旅游者到鄉村是為了能夠親近自然,一部分游客還要求能夠體驗鄉村文化,說明一部分價值來自于鄉村自然環境和鄉村文化,結合以往的研究,以及本次研究中發現對自然和文化的偏好因素對旅游次數影響并不顯著,可以推測鄉村擁有良好的自然和文化環境可能僅是吸引游客的必要條件,游客在環境中逃避慣常環境、得到身心放松、與家人朋友在一起以及可以增長見識等增加了他們的福利,產生了一部分價值;在鄉村吃住是否產生額外的福利,通過訪談發現游客之間可能存在差異,部分游客認為是一種享受,對他們來說就產生了福利。旅行費用法在評估整體游憩價值具有優勢,而在分項價值中并不適用[22],因此鄉村旅游具體的游憩價值構成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
致謝:感謝參與調研的中國農業大學人文發展學院的研究生,感謝審稿人、編輯部老師以及浙江工商大學董雪旺博士在修改過程中提出的寶貴意見。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Perales R M Y. Rural tourism in Spain[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2, 29(4): 1101-1110.
[2] Fleischer A, Pizam A. Rural tourism in Israel[J]. Tourism Management, 1997, 18(6): 367-372.
[3] González X A R, Roget F M. Rural tourism demand in Galicia, Spain [J]. Tourism Economics the Business & Finance of Tourism & Recreation, 2006, 12(1): 21-31.
[4] Zhang Hongxia, Su Qin, Wang Qun. A summary of overseas research on the recreational value tourism resourse [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1): 31-35.[張紅霞, 蘇勤, 王群. 國外有關旅游資源游憩價值評估的研究綜述[J]. 旅游學刊, 2006, 21(1): 31-35.]
[5] Anonymous. Rural tourism in Navarra:Preservation of the main tourist attraction, the environment [J]. Natour, 1994, (12): 56-61.
[6] Oppermann M. Rural tourism in southern Germany.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6, 23(95): 86C102.
[7] Almeida A M M, Pimp?o A C A. Segmentation by benefits sought: The case of rural tourism in Madeira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13, 17(9): 813-831.
[8] Devesa M, Laguna M, Palacios A. The role of motivation in visitor satisfaction:Empirical evidence in rural tourism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0, 31(4): 547-552.
[9] Dong E W, Wang Y W, Morais D, et al. Segmenting the rural tourism market:The case of Potter County,Pennsylvania,USA[J]. 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2013, 19(2):181-193.
[10] Rid W,Ezeuduji I O, Proebstl-Haider U. Segmentation by motivation for rural tourism activities in The Gambia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2): 102-116.
[11] Bessiere J, Tibere L. Traditional food and tourism: French tourist experience and food heritage in rural spaces[J]. 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2013, 93(14): 3420-3425.
[12] Zhang Chunhua,Lu Song,Wei Jun. Research on the urban residens’ rural tourism motivations of China――The case study of Shanghai and Nanjing city [J]. Journal of Guilin Institute of tourism,2007, 18(5): 703-706. [張春花, 盧松, 魏軍. 中國城市居民鄉村旅游動機研究――以上海、南京為例[J]. 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7, 18(5): 703-706.]
[13] Yang Min, Luo Jingshan. Survey and research on rural ecotourism of Tuanjie Village in Kunming City [J]. Tourism Tribune, 2006, 21(2):51-55. [楊敏, 駱靜珊. 昆明市團結鄉鄉村生態旅游調查研究[J]. 旅游學刊, 2006, 21(2): 51-55.]
[14] Zhu Zhigang. Research on Rural Tourism Consumption Motivation of San sheng hua xiang, Chengdu City [D]. Chengdu: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 [朱治鋼. 成都市三圣花鄉鄉村旅游消費動機研究[D]. 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12.]
[15] Yang xinjun, Li Jia.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rural ecotourists:A case study of agro-tourism in Shangwang Village of Xi’an [J]. 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 2013, 45(1): 25-32. [楊新軍, 李佳. 鄉村旅游客源結構分析――以西安市上王村農家樂為例[J].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45(1): 25-32.]
[16] Dharmaratne G S, Brathwaite A E. Economic Valuation of the Coastline for Tourism in Barbados [J].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1998, 37(2): 138-144.
[17] Wang E, Li Z, Little B B, et al.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ourism in Xinghai Park, China [J]. Tourism Economics the Business & Finance of Tourism & Recreation, 2009, 15(2): 413-425.
[18] du Preez M,Hosking S G. The value of the trout fishery at Rhodes,North Eastern Cape,South Africa: A travel cost analysis using count data model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1, 54(2): 267-282.
[19] Loomis J. Updated Outdoor Recreation Use Values on National Forests and Other Public Lands [R].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orest Service, Pacific Northwest Research Station, 2005: 3-4.
[20] Martínez De Aragón J, Riera P, Giergiczny M, et al. Value of wild mushroom picking as an environmental service [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 2011, 13(6): 419-424.
[21] Czajkowski M, Giergiczny M, Kronenberg J, et al. The economic recreational value of a white stork nesting colony: A case of ‘stork village’ in Poland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0(2):352-360.
[22] Armbrecht J. Use value of cultural experiences: A comparison of contingent valuation and travel cost [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 42(6):141-148.
[23] Cai Yinying, Zhang Anlu. Assessment recreational value of farmland landscape using ZTCM and ITCM model [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 2008, (1):66-71. [蔡銀鶯, 張安錄. 應用ZTCM和ITCM兩種模型評估農地景觀的游憩價值[J]. 農業技術經濟, 2008, (1):66-71.]
[24] Liu Hongming, Evaluating Recreational Value Farmland Resources Surrounding City :Taking Beijing Jinfuyi Agricultural Garden as an Example [D].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2. [劉鴻銘. 城市周邊農地資源的游憩價值評估――以北京金福藝農農業園為例[D]. 北京: 中國農業大學, 2012.]
[25] Freeman A M Ⅲ. The Measurement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Values: Theory and Methods [M]. Zeng Xiangang trans,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02: 527-568. [Freeman, A. M Ⅲ. 環境與資源的價值評估:理論與方法 [M].曾賢剛, 譯.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2: 527-568.]
[26] Garrod G, Willis K G. Economic 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Methods and Case Studies [M]. Cheltenhan,UK:Edward Elgar publishing, 1999: 55-85.
[27] Shrestha R K, Seidl A F, Moraes A S. Value of recreational fishing in the Brazilian Pantanal: A travel cost analysis using count data models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2, 42(1/2): 289-299.
[28] Gartner W C.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USA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4, 6(3): 151-164.
Recreational Value of Rural Areas Based on Tourists’ Behavior: The Example of Yanqing County
LI Yuxin1, JIN Leshan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 264005, China;2.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Development,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Due to changes in urban residents’ travel demands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creased leisure time, it has become necessary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ourists’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and on the recreational value of rural areas. This is a case study on Yanqing County, Beijing Municipality, where rural area tourism is more developed. Research data was obtained from field observation, individual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s in Yanqing County tourist spots. 308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ccording to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re is no distinc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oportion of female visitors and male ones among the visitors heading to these rural areas. The tourists mainly come from the 6 districts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and from towns surrounding Yanqing County. In addition, a very small proportion of people are from other districts and towns of Beijing and nearby Zhangjiakou. The visitors’ ages range from 26 to 55. They belong to various professional categories, with a majority of office employees, corporate middle and senior managers, as well as teachers and public servants. Generally speaking, most visitors are well educated, as 75% of them have at least a bachelor’s degree. Their personal and family incomes vary widely within the high, middle or low categories, but the average income of a tourists’ family is superior to that of the majority of permanent residents in Beijing Municipality (including urban and town residents). Factors leading to destination choice are fresh air, healthy food, high forest cover, clean water, and the villagers’ living environment.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rural culture. 70% of the tourists are willing to pay to enjoy the rural environment. Most of their expenses are spent on food and accommodation; they usually travel by their own private cars or in hired vehicles. On average, they travel 7.62 times a year and spend ?249.86 per trip, mainly at their own expense. 5% of them take special trips to rural areas. Taking the number of trips as dependent variable, and travel cost, demographic factors and preference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a count data regression model according to the individual travel cost method (ITCM) is established. It is shown that the number of trips is mainly affected by travel cost and family income. Gender, age, occupation,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enjoyment are also significant elements. Tourists with a high family income, from senior age groups, or who work as managers or public servants, tend to travel more to the rural areas. Visitors who pursue low-cost travel, who are female, and who are unwilling to pay for the rural environment, tend to see their number of trips least affected by rural environmental preferences. The consumer surplus from travel costs is ?1724.14 per consumer this year, which represents recreational value by rural area, including various values. This value is superior to that found in previous research on agricultural gardens or individual activity in the area.
篇7
關鍵詞:人力資本;文化融入;勞動力轉移
中圖分類號:F2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7)05-0154-04
1.人力資本、文化融入度和轉移偏好
人力資本存量的高低對就業機會的影響是致命的。尤其是在就業競爭非常激烈的今天,人力資本投資而形成的人力資本存量,在同等條件下獲得就業機會具有決定性作用。人力資本通過產生準租,強大的信號機制[1],影響追求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家對人才的預期價值以及改變勞動者等待就業機會的行為方式[2]對就業機會獲取產生較大的影響。就是說,人力資本投資提高人力資本存量時,會通過特有能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擴大就業空間。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的價值取向和社會文化環境,對轉移行為產生不同影響①。而國內學者研究勞動力轉移問題時,一般從中華民族的共性角度討論問題,對個性所引起的特殊性沒有太多關注。
居住在新疆、甘肅、寧夏等地的少數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僅形成了獨特民族文化,而且把民族文化同伊斯蘭教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更為獨特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所體現的不同價值觀,對轉移偏好選擇和轉移行為產生較大影響。首先,文化特征決定在轉移之前對遷入地的特殊關注。其次,文化氛圍的融入程度決定了向城市轉移后城內區域分布。
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通過一系列的嚴格假定,用弱偏好和強偏好顯示來討論消費者均衡中消費約束和收入預算線之間的內在關系。在這里,我們將把決定勞動者選擇遷入地偏好的主觀因素――價值觀和文化融入度作為決定偏好的核心顯示因素。
在法律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相同的條件下,轉移偏好是根據轉移勞動者對當地社會文化融入度的判斷顯示出來。因此,不同民族鄉村人口勞動力流動時,首先根據價值取向來判斷偏好集,再根據價值觀在社會文化層次的體現程度進一步顯示其偏好區域。由于西北鄉村人口的主體多數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群體,伊斯蘭社會文化區域作為他們選擇轉移的主要區域方向。又由于不同民族群體對民族價值觀和民族文化的認同感不同,因此價值取向和社會文化融入度的次要目標為少數民族人口集中區域。
2.文化融入度、勞動力轉移動機和就業空間的內在關系
勞動力轉移理論的前身是人口轉移說,如最初的“推―拉”理論模式。針對性地研究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文獻有 Lewis, Fei-Ranis,Harris,Todaro和Schultz等經濟巨匠的文章。他們基本上都認為較好的工作條件和工資水平是轉移的原因和動機,其中都有一個暗含的假設,即轉移即可獲得一定的就業機會。但其假定即這種工作機會獲取是有條件的,而不僅僅是一個轉移成本和城市吸引力大小的問題[3]。
舒爾茨提出的成本―收益之差法強調,如個人在原地不動實現的價值低于遷出彼地到此地就業所得或遷出收益減去遷出而發生的轉移成本時,此人要決定遷出。其前提是在遷入地能夠找到適當的就業機會,并且該機會所提供的收入保障應高于原地的保障。換句話說,舒爾茨說明的事實是:雖然就業機會是平等的,但其就業成功率以及獲得高工資的決定性因素是依附于勞動者身上的人力資本存量。
人力資本存量是隨著人力資本投資量的增加而增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時的人力資本存量,如果不能通過所獲收入的追加投資來增加,其就業信號弱,得不到社會承認,職業和崗位不固定、就業不穩定、收入得不到保證,將成為惡性循環的犧牲品。結果遷出和遷入行為頻繁,轉移成本增加,又因人力資本存量低、工資率低、以技術體現的生命價值低[4],最后導致一系列的社會犯罪現象,影響社會穩定和快速健康地發展[5]。
2.1 以收入水平為約束條件下的勞動力轉移動機分析
關于勞動力轉移動機問題的研究基本上把預期收入作為出發點,進一步研究收入提高同人力資本之間的關系。在此,我們把勞動力轉移本身作為收入的函數,討論勞動力轉移,人力資本,就業機會等的內在關系。
轉移需要一定的投資,這一投資來自于轉移勞動力的儲蓄當中[6]。若不考慮利率因素的干擾,轉移行為必須以一定的收入作為轉移投資基礎。因此,轉移發生本身是收入的函數。
如dldhc=0,說明人力資本存量沒有進一步的提升,導致收入水平也沒有出現大增大落。即當dldhc=0時,hc=c,結果i=。這就說明勞動力的轉移不會發生,原地不動。要是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必須考慮提高人力資本存量的提升,即hc的提高導致i的增加,進一步導致lm發生、總量轉移規模的擴大。
2.2增加文化融入度限制的就業機會和預期工資影響下的勞動力轉移動機分析
但是就業機會和預期工資發生變化時,上述情況將會發生較大變化。因為根據前面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鄉村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它所面對的問題并不僅僅是一個收入約束問題,還要考慮鄉村勞動力轉移中的文化融入度、城市就業崗位形成的阻力、城市就業空間和城市就業崗位適應能力。這樣上述轉移函數應該為如下形式:
這再次說明,人力資本量,就業機會和收入以及文化融入度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文化融入度的克服,就業歧視的減少,就業空間的擴大將會強化勞動力轉移,而勞動力轉移的結果是收入水平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將會帶來更多的人力資本投資,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收入進一步的上升。
3.新疆鄉村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特征分析
2006年,新疆少數民族總人口為12 146 898人,占總人口的60.4%,其中維吾爾族為9 235 040人,占總人口的45.9%,哈薩克族為1 413 931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7.0%,回族為893 455人,占總人口的4.4%。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將占5.3%。少數民族人口當中,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約占新疆總人口的59%。
3.1 新疆的鄉村人口分布狀況
新疆從地域分布上劃分為南疆北疆地區和北疆,本文的南疆地區主要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喀什、和田;北疆地區包括,昌吉回族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我們將通過新疆南北疆典型農業區域的人口分布來先說明新疆人口的鄉村人口規模,進一步確定轉移鄉村人口的地域分布及其民族成分。
通過表1可以看出,代表北疆的兩個大農業區域中的鄉村人口比重在北疆總人口的比重,相對于南疆地區鄉村人口在南疆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少。北疆典型區域總人口規模約為577萬人,鄉村人口約為221萬人,而城鎮人口約為355萬人,鄉村人口比重為38.3%,城鎮人口比重為61.7%。南疆典型區域鄉村人口約為422萬人,城鎮人口約為388萬人,總人口規模約為810萬,鄉村人口比重為52.1%,城鎮人口比重為47.9%。如果分地區考慮,城鎮化率最高的為昌吉州,其次為巴州,而阿克蘇地區僅次于巴州。城鎮化水平最低的地區為和田地區,其城鎮人口比重為27.1%,排在其前位的是喀什地區,比重為33.6%,而伊犁州的情況好于這兩個南疆的區域,城鎮人口比重達到54.8%。這就說明新疆鄉村人口轉移的重點和難點應該為喀什和和田。
表2說明,阿克蘇、喀什和和田的少數民族構成中維吾爾族比重占絕對優勢,北疆地區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人口占明顯優勢。上述區域還有柯爾克孜,回族、蒙古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也有相當的份額。但是總人口比重而言,北疆的漢族人口分布明顯高于南疆,南疆民族結構較為單一,北疆民族結構較為復雜。
綜合表1和表2的數據,我們得出如下結論。新疆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分布于南疆地區,且鄉村人口比重較大,其中喀什地區和和田地區是降低新疆城鎮化水平的邊際量。從新疆鄉村人口的民族構成看,少數民族人口是新疆鄉村人口的主力軍,又是潛在的過剩勞動力根源。
3.2 新疆城市集中度和區域收入差距分析
從城市規模來看,整個南疆沒有一個地級城市,北疆擁有新疆唯一的一個特大城市――烏魯木齊市。南疆中等城市有三個,占全疆中等城市的37.5%;北疆擁有中等城市5個,占全疆中等城市數的62.5%。從城市總數來看,全疆大中小城市總共22個,南疆只有7個,占31.8%,北疆為15個,占68.2%。但是南疆人口為943萬,約占新疆總人口的47%,城鎮人口約為415萬,約占新疆城鎮人口的35.5%,鄉村人口約為528萬人,約占全疆鄉村人口的66.7%。北疆地區的人口約為907萬人,約占新疆總人口的46%④。從這一指標來看,南疆地區面臨的城市化任務比北疆地區高;北疆城鎮化程度相當高,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從收入差距來看,南北疆收入差距較大。根據2006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南疆典型區域的城市居民人均收入為8 871元,而農村人均收入為2 737元,絕對差距近3比1的水平。而北疆典型區域的農民人均收入平均值為3 868元,如烏魯木齊,克拉瑪依,石河子和昌吉等城市的平均人均收入已經超過20 000元人民幣。因此北疆城市應當成為南疆鄉村勞動力積極轉移的城市中心區域。
3.3 新疆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的局部調查分析結果
根據上面的事實,新疆少數民族勞動力,尤其是南疆勞動力的轉移區域應當為收入比較高的北疆為主,但是我們考察結果同這一基本的原理有些不相符。結果進一步的說明在文化融入度作為轉移偏好的少數民族地區,文化融入度將成為勞動力轉移的核心影響因素。
①我們把新疆最大城市烏魯木齊、中等城市克拉瑪依以及庫爾勒作為主要考察對象,民族價值取向和文化融入度對南北疆少數民族鄉村人口的城市轉移分布律、轉移偏好顯示程度以及轉移行為產生如何影響進行橫向比較調查。發現,對南疆人而言,對庫爾勒市的認同感高于對北疆克拉瑪依市的認同感,主要原因就是在文化融入程度上,對庫爾勒的偏好高于克拉瑪依。雖然克拉瑪依市人均收入高于烏魯木齊,但是由于克拉瑪依城市整體價值取向同南疆少數民族所期望的價值取向不一,文化融入度阻力較大而被排在庫爾勒之后。對北疆鄉村勞動力而言,北疆城市的吸引力高于南疆,以民族集中度作為顯示偏好的核心是其中的主要原因。
我們又對少數民族在烏魯木齊市內的居住地點選擇做過仔細的考察??疾彀l現,民族文化和宗教色彩較濃的烏魯木齊市天山區一帶對他們的吸引力很大。
②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省際轉移也具有很強的文化融入度特征,無論是廣州三元里還是北京魏公村或者是天津南開區,都是回族人口居住程度較高的地區。新疆少數民族人口的這種流動除了用文化和價值觀偏好來解釋,別無很好的解釋方法可用。
③我們對烏魯木齊城市空間在十五年的擴張趨勢中又發現,少數民族鄉村人口的轉移特征正好符合鄉村勞動力轉移首先以城市交界處為主的規律。從烏魯木齊市黑夾山定居點到雅瑪力克山定居點以及鴻雁池定居點無一是當時烏魯木齊市的中心地點,而是當時的邊緣區域⑤。
④如不考慮政治因素,純粹從價值取向和社會文化融入度來考察新疆少數民族,尤其是維吾爾族流動區域的國際分布和國內分布,完全說明上述分析是合理的。從國際分布來看,維吾爾族在沙特阿拉伯的人口總量達到15萬人,占國際分布的30%以上,中亞各國的分布占國際分布的40%左右,而土耳其的分布人口為4萬多人口,占國際流動人口的20%左右。改革開放后國際流動的人口分布發生變化,主要以歐美國家,但是他們并不是原先的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形成,而是高素質勞動力對文化、價值取向進行科學調整的結果。
4.結論
對新疆而言,鄉村勞動力轉移的困境不僅來自于新疆鄉村勞動力人力資本低下,因產業結構的不合理性造成的就業空間進一步縮小等客觀原因外,還來自于文化融入度約束下的少數民族鄉村勞動力轉移偏好限制。因此,不改變南疆鄉村人口的偏好強度,南疆鄉村人口的轉移不會有迅速提升的空間。由于新疆鄉村勞動力對帶有宗教文化融入度具有特別偏好,在進行轉移決策時特別注重示范效應,十分注重轉移決策中帶頭人的作用。因此,對于人力資本存量低下,嚴重傾向于以文化融入度作為轉移主要依據的新疆鄉村少數民族勞動力,尤其是南疆鄉村維吾爾族勞動力而言,勞動力轉移中的市場導向機制作用不大。因此以政府導向來形成轉移動機,彌補轉移投資不足,降低信息加工、轉移發生等方面的成本,形成第一次推動顯得格外重要。
本文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對新疆鄉村勞動力,尤其是鄉村少數民族勞動力的轉移偏好,人力資本投資以及轉移偏好等眾多問題融合在一個分析框架中,提供一個理論分析框架。本文結果顯示,如不改變少數民族勞動力轉移偏好,將會產生很大的阻力,改變這種偏好規則涉及到少數民族的民族認同感、民族習俗和民族特征相對獨立性等敏感問題。上述問題有待進一步深入地、系統地分析和研究。
注 釋:
①其實,這一問題在萊溫斯坦所研究的推拉模型中已經得到體現。
②新疆經濟已連續18年的高增長,而且大部分年份為兩位數字增長,平均增長率高于全國平均增長率。
③典型區域僅考慮統計年鑒上能夠連續反映其數據的南北疆農業大區,不包括克州、吐魯番、哈密等州和地區。
④在這里我們同樣把屬于新疆東疆區域的哈密和吐魯番地區人口沒有考慮在內,這不會影響我們的研究思路和結果。
⑤黑夾山、雅瑪力克山、鴻雁池定居點是烏魯木齊市少數民族外來務工人員主要定居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Harley Frazis Human capital, Signaling, And The pattern of Returns to Education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 Oxford Press volume 54 number 2 April 2002.
[2][3]蘇來曼、泰來提.論人力資本、就業機會與我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4).
[4] Jason FShogren, Tommy Stemland,Skill and The value of lif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Vol.110 ,April 2002.
[5] Bruce A. Weinbery And David B. Mustard,Crime Rates And local Labor Market opportun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1979-1997[j].The Review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MIT Press,Vol.84, issued 1, January2002
[6] Becker, Grays,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j].New York,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964.
[作者簡介]蘇來曼?斯拉木(1973-),男,新疆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新疆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人口與資源可持續發展。
篇8
休閑作為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的部分,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同時體現出人們的一種新的生活態度。美國專家弗瑞戈比提出:“休閑是從文化環境和物質環境的外在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種相對自由的生活,它使個體能夠以自己所喜愛的、本能的感到有價值的方式,在內心之愛的驅動下行動,并為信仰提供一個基礎”,張惠娣(2004)指出“休閑文化是將休閑上升到文化的范疇,指人在閑暇時間內,為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處于的一種文化創造、文化欣賞、文化構建的一種生命狀態和行為方式”。鄉村休閑旅游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通過滲透、融合、凝聚、熏陶、感知等多種形式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這也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及經濟的動力源泉。張祺等(2009)提出休閑文化在大多數農村尚處于自發萌芽狀態,但農村休閑文化蘊涵著強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因此應重點發展農村休閑經濟,其包括休閑農業、休閑旅游、休閑體育三個方面領域。吳建華(2009)認為鄉村旅游文化可以分為健康的飲食文化、特色的田園文化、民俗文化及鄉村市場文化。林雪滌(2013)認為農村休閑文化主要有四種類型:民俗民樂型、休閑娛樂型、農莊采摘型、主營經濟型。因此,眾學者認為通過各不同的休閑方式,激發并提高人的生活熱情和意志,促進身心健康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休閑文化就是人們在休閑時間所創造出的休閑觀念、態度、方法和休閑方式。鄉村休閑旅游能夠強身健體、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促進農村健康穩定的發展、推動農民回鄉建設以緩解城市就業壓力都有巨大的作用。鄉村休閑旅游文化的研究還可以從主體、客體與介體的角度來分類,從主體來看,包括旅游者休閑旅游的行為文化、消費文化、參與文化等;從客體來看,旅游產品文化、企業及經營文化、生態文化等,如浙江富陽的龍門古鎮孫權故里,有老街文化、廳堂文化、弄巷文化、宗祠文化、古鎮廟會、硯池文化等;從介體來看,包括民俗文化等,因此,在研究休閑旅游文化過程中,尤其是浙江省,不得不考慮的因素還有城市文化的沖擊、杭派文化的熏陶、浙商文化的影響等。
二、智慧鄉村休閑旅游文化的構成要素及特征
我們的社會正從信息時代步入智慧時代,新的應用技術與新一輪技術革命使對旅游者旅游信息與文化有更高層次的需求。游客獲取旅游信息的方式、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鄉村旅游文化的體驗都得以改變,因此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發展契機。對于游客來說,作為旅游吸引物的鄉村和鄉村休閑旅游文化,包括鄉村的方言、著裝特點、生產生活方式、老的建筑、特別的飲食、不同的節慶與禮儀、千奇百怪的禁忌等等,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是最具的潛力的旅游資源。比如浙江桐廬的環溪村,作為三國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坐落在著名的天山崗山麓,清澈的天子源和青源兩條溪流匯合于村口,其素有“門對天子一秀峰,窗含雙溪兩清流”的風貌寫照,作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古村落之一,擁有著名的愛蓮堂、尚志堂、安瀾橋、保安橋等眾多古建筑。休閑旅游文化在智慧旅游時代將更深刻地影響著鄉村休閑旅游產品的生產和消費,而旅游文化是鄉村旅游業的精髓與核心,是發展鄉村休閑旅游業的強大引擎,也是鄉村旅游區提高競爭力的重要因素。隨著鄉村休閑旅游發展和研究的深入,鄉村居民和旅游者也日益感受到文化要素在鄉村休閑旅游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鄉村休閑旅游的整個過程中,無時不滲透著文化因素。旅游的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斷追求與滿足,沒有文化介入、沒有真正參與休閑旅游活動的休閑旅游不能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休閑旅游。鄉村休閑旅游文化不再是鄉村旅游的附屬品,而是決定著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趨勢和成敗的關鍵,同時也是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重點,對于縮小城鄉文化差距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鄉村休閑旅游文化的建設與宣傳可以弘揚中華傳統、傳承優秀的鄉村文化。
三、智慧鄉村休閑旅游文化的宣傳的重要意義
隨著大眾休閑旅游時代的到來,在對鄉村休閑旅游需求多樣化、層次化、個性化的潮流下,游客越來越需要更加方便快捷的信息和文化服務,更多的鄉村自駕、散客、個性游客將成為潛力較大的旅游市場,旅游產業本身就是一個信息相對密集型的產業,對信息查詢和信息共享有著根本性的需求。智能移動客戶終端的APP應用如客房預訂、機票預訂、線路預定已經十分普遍,隨著現代無線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云技術、數據處理已經被運用到旅游產業的之中且越來越普遍,可見,信息技術是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實現可持續、智慧化發展的關鍵力量。隨著云計算的快速發展和普及,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逐漸被人們悉知,智慧鄉村的概念也應運而生。智慧化的文化宣傳不但有利于鄉村休閑旅游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更加方便于休閑旅游地形象的傳播與文化的傳承,對于休閑旅游地的形象產業屬性定位與價值提升有著不可低估的巨大潛力。
四、智慧鄉村休閑旅游文化的宣傳平臺建設
最早是國外一些發達國家率先引用數字化技術在古跡保護上,使用數字化產品,包括圖片、文化場景展示、3D情景體驗、互動游戲等。數字化是將各種信息轉換成計算機可以讀取的數字數據,這樣一來,存儲和處理數據變得既方便又容易,從而大大提高了數據管理效率。鄉村休閑旅游文化的數字化,不僅能夠方便了行政管理部門對文化資源的管理利用、也方便學者們的挖掘與研究,最方便的是能夠促進鄉村文化的本土性保護與傳播。信息采集過程中其數量龐大、種類繁多、形式多樣,為了準確地采集鄉村休閑旅游文化信息,必須建立本地專家團隊和獨立專家團隊,以確保休閑旅游文化的真實性與科學性,對各類鄉村休閑旅游文化進行歸類,包括主體文化、客體文化及介體文化。遵循保護文化原始性、科學性的原則來建立休閑旅游文化資源庫,同時也必須明確這些文化要素的變化規律。鄉村休閑旅游文化宣傳平臺的建設,首先要體現在設施設備方面,各鄉村旅游地要建設鄉村基礎網絡工程,包括無線寬帶網絡工程、室內WIFI覆蓋工程;架設氣象、交通、信息等旅游電子顯示屏、電子觸摸屏、電子宣傳牌?;问窃谲浖夹g方面,各景區及所在鄉鎮、村要建設鄉村休閑旅游門戶網站、并開通官方微信微博平臺,除傳統戶外宣傳牌、指示牌,配以電子顯示器、電子講解平臺。官網應主要展現鄉村地方歷史文化、休閑旅游設施文化、特色鄉村景觀文化、休閑飲食文化、休閑娛樂文化等信息,其中節慶活動影像資料應該注意原創性、真實性,而景區景點文化介紹視頻與音頻資料要注意科學性、應用性。核心是打造鄉村旅游地形象口號標識并配以圖文介紹。民俗活動項目和相關文化性旅游項目的內容建應建立專門的鏈接網站,并做到網頁內容實時更新。設計開發鄉村休閑旅游App應用,支持微博、微信等視頻信息的共享,讓游客都能感受到智慧旅游帶來的全新休閑旅游文化體驗。通過引進人才、統籌規劃、科學管理、推進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拉動文化資源信息共享。
五、鄉村休閑旅游文化的價值取向及功能
(一)休閑旅游文化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
休閑旅游文化保護要突出鄉村特色和當地民族特色。發展智慧鄉村休閑旅游,就是要協調鄉村文明、城市現代文明的和諧。文化宣傳要與自然環境相適應,重視自然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同時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休閑旅游文化保護是是智慧化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條件,也是休閑旅游文化利用與共享的重要前提。休閑旅游文化保護性開發是實現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障和戰略措施。智慧鄉村發展也要秉承“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構成危及后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的理念。使旅游與自然、文化和人類生存環境成為一個整體,讓人類更加理解智慧旅游能給環境和經濟帶來的好處,在感受高質量的休閑旅游體驗同時保護后代的資源。借助智慧旅游發展的新模式,以保護文化作為旅游資源開發的首要原則和根本前提。智慧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減少游客對文化要素的不必要的破壞。
(二)休閑旅游鄉村形象的傳播與文化的傳承
鄉村旅游地的形象是鄉村休閑旅游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每一個鄉村有其生命周期和發展階段,旅游形象是向游客傳達鄉村品牌描述性和說服務性信息的高度概況,是用于向大眾傳遞鄉村信息和資源的最有效的工具之一。所以對于在發展期、成熟期的鄉村旅游地來說,有必要進行旅游地形象的定位和形象的傳播,促進鄉村旅游地得的發展。鄉村旅游地形象是旅游者首先接觸到的有關休閑旅游的信息,在目的地宣傳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更是鄉村營銷活動組織過程中所離不開的中心。在旅游競爭日益激、旅游信息海量增長的今天,一個特色鮮明、意境優美、過目不忘的優秀鄉村旅游形象,對鄉村的休閑旅游發展來說有著十分重要和積極的意義。
(三)休閑旅游鄉村產業屬性定位與形象價值提升
篇9
關鍵詞 文化“失根”;城鄉教育一體化;城鄉文化
一、文化“失根”危機的現狀與問題
城鄉之間的文化斷根,城市人與農村人的身份認同危機,使城市和農村出現了大批在城市融不進、在農村回不去的“搖擺人”。他們根本無法對鄉村文化產生親和力、歸屬感,然而城市文化對他們又是那么遙遠,造成了他們只能游離于城鄉的邊緣,成了真正的“文化無根人”。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鄉村傳統生活方式正在消亡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進,鄉村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步消亡。在農村,代表傳統文化的生活方式在慢慢消逝,這里既有傳統的以民間節日、宗教儀式、戲曲為中心的地方文化生活的淡出、空洞化,也包括曾經相當活躍的,與集體生產相伴隨的農村公共生活形式的消逝。生活方式的轉變正是文化“失根”的一個重要表現,這不得不令我們深思。
2.鄉村社會精神文化在缺失
隨著經濟的發展,一系列的問題也顯現出來,如生態環境問題。由于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尤其是鄉村的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使得鄉村家庭鄰里之間的關系變得異常淡漠和緊張,人們的安全感喪失。在鄉村,賭博、打架斗毆、暴力犯罪的現象也不少見,這都在很大程度上是鄉村社會文化精神缺失的表征。
3.傳統鄉間倫理價值制度解體
在現代物質社會的引領下,鄉村之間的價值觀念也在發生著改變,原來傳統的倫理價值制度已經被解體。有專家表示:“傳統鄉間倫理價值秩序早已解體,法律根本難以進入村民日常生活,新的合理的價值秩序又遠沒有建立,剩下的就只能是金錢與利益。”一些農民對自我價值的認知完全趨于利益化,錢成了衡量自我價值的唯一標準,消費文化已經成為農村社會的住在性的意識形態,它對生活以及人生意義的設定已經主宰了許多農民。于是就有了“作為文化――生命呢內涵的鄉村已經終結”的這一根本性的憂慮。
二、文化“失根”危機形成的原因
1.文化“失根”與城鄉文化的不融合
文化“失根”和城鄉文化的不融合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轉變離不開教育,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文化積淀的傳承同樣離不開教育,而城鄉文化融合也離不開城鄉教育的統籌和整合。
2.城鄉教育一體化的認識障礙
學術界現在對城鄉教育一體化還沒有明確和統一的界定,這就使得學者及大眾對它的理解有所不同。城鄉教育一體化不是城鄉教育一體化,應該根據城鄉個區域各自之間的優勢與特點,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辦學效益的雙向演進過程。
3.城鄉教育一體化過程中的制度障礙
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進程中,不僅有認識障礙,而且還存在著制度上的障礙。如果沒有相配套的制度改革,城鄉教育一體化就很難去實施。
三、解決對策
“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城鄉教育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倍青l文化教育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鄉村文化危機和教育危機日益凸顯的今天,按照國家關于城鄉統籌發展的理念,加快推進城鄉教育 ,無疑已成為解決“無根化”危機的必要之舉。
1.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深入推進教育規劃城鄉一體化
2010年8月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明確指出:“堅持以輸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研究制定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的辦法”。
2.加強對鄉村中小學的扶持力度,深入推進辦學條件城鄉一體化
要著力解決教育資源合理分配問題,按標準配備教學設施、技術裝備,大幅度改善鄉村地區學校辦學條件,不斷加大對鄉村教育轉移支付和均衡配置的有效機制,使鄉村受教育群體能夠享受到同質的教育資源。
3.加大城鄉教育溝通,深入推進教育文化城鄉一體化
文化“失根”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各成體系,才導致他們陷入“農村回不去、城市融不進”的尷尬境地?!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切實縮小校際差距,著力解決擇校問題。加快薄弱學校改造,著力提高師資水平。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要加大城鄉之間的學校、教師、學生之間的溝通,拓展溝通多層次模式,形成溝通長效機制,增進鄉村教育與鄉村生活之間、鄉村教育與城市教育、鄉村教育與城市生活之間的有機聯系,使鄉村受教育群體能夠享受到協調的教育文化。
4.深化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體制機制的改革
文化“失根”問題歸根到底還是在制度問題上,有很多的實踐操作都是要在制度上面付諸行動的,如果制度沒有改革,很多的實踐措施就會難以實現。因此,制度改革更具有挑戰性、風險性和艱巨性。如果沒有配套的制度改革,城鄉教育一體化也就很難實施,即便是實施了,也是一體化質量、水平等都會遠遠低于理想狀態,達不到想要的目的。因此,必須繼續深化城鄉教育一體化的體制機制改革。
篇10
關鍵詞:城鎮化;鄉愁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城鎮建設“要體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段表述與傳統的官方語體頗有差異,感性而詩意。此表述一出臺即引起廣泛關注,隨之引發了各界關于鄉愁的討論,這種關注的背后實際上折射出對城鎮化道路的反思。
一、鄉愁的涵義及意象
歷史上,鄉愁總是和社會變遷、遠離故土、漂泊異鄉等聯系在一起,充滿了無奈、哀愁和懷舊的思緒?!案改冈凇⒉贿h游”的古訓、落后的交通條件使那個時代任何遠離故鄉的行為都顯得極不尋常,不到萬不得已,人們不愿背井離鄉,漂泊異鄉,即便是在外功成名就,總是要衣錦還鄉,葉落歸根,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
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當今的農民已經習慣了南征北戰,東拼西殺,或半工半耕候鳥般在城鄉之間遷移,或家庭分工,老幼在家,青壯在外已經成為當今農民的生活常態。精彩的外部世界,引得無數農村人主動或被動地離開故土,不斷擴大的城鄉差異、日漸蕭條的農村似乎難以喚起農民特別是青年一代農民對故鄉的留戀?!皟翰幌幽赋?,狗不嫌家貧”的價值取向被冰冷的現實消解,傳統村落被各種小區取代,熟人社會被陌生人社會取代,鄉風民俗被各種城市文化取代,傳統有機的宗法社會和禮俗社會被法理社會取代,鄉愁似乎只是文人墨客對土地的黃昏唱的最后的一曲戀歌。
2014年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后,對鄉愁的討論驟然升溫,歸納起來,大概有三種說法最能概括鄉愁的意象。
1. 鄉愁誕生于傳統社會,和中國傳統文化密切相連。從“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到農業社會的規章制度、生態農業技術、鄉風民俗等無不蘊藏在鄉間,城鎮化必然使鄉愁無處安放(周國平2014;劉奇2014)。從這個角度看,鄉愁其實也是一種鄉戀,所謂“樹高千尺也忘不了根”、“禮失求諸野”體現的是對生命源頭的眺望和對文化母體的掛念。田園廬墓、小河炊煙、牧童短笛、鄉規民約、熟人社會、崇尚自然、勤勞樸實等是我們對傳統社會的表述,也是傳統社會留給我們的最具浪漫色彩的想象,然而這一切都已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而漸行漸遠。
2. “鄉愁”其實是“城愁”。這些研究者從關注城鎮化進程中一個既回不去又留不下的群體的精神困惑,進一步延伸到讓農民真正立足城市,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做好社會認同的現實層面(劉奇2014;田思思2014)。
3. 鄉愁是一種社會文化焦慮,體現了人們在內心深處對于那個最真實自我的眷戀,對它失去的憂傷,對尋找它的一種焦慮,對企圖用它來療傷,來關懷自己的一種渴望?!班l愁是浪漫主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現代性的產物,是現代化生產出來的一種情緒”(曠新年2014)從這個意義上說,鄉愁是我們每個人的鄉愁。
二、留住鄉愁之于城鎮化建設的意義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指出,城鎮化是伴隨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在城鎮集聚、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的自然歷史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趨勢,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城鎮化一方面意味著原有城鎮規模的擴大和升級,另一方面,意味著傳統村落的大量消失,這不能不引起社會學者、人文學者、歷史文化學者的深深憂慮。
從感情上看,鄉愁是一種高貴的情感,人類不能只有物質的生活,更要有詩意的棲居。鄉愁既包括對過往的追憶,也包括對未來的向往。鄉愁的存在會使人們更加理解生活的意義,存在的價值。大多數人認同鄉愁的存在意義,認為沒有鄉愁的城鎮化是斷根的城鎮化(張孝德2014)。同樣,沒有獲取在家鄉外安身的資本,“距離”彼岸的故鄉于他而言只有“鄉悲”而無“鄉愁”(耿波2014)。
比較有代表性的可能要屬葉一劍的《鄉愁里的中國》、熊培云的《一個村莊里的中國》、梁鴻的《中國在梁莊》、賀雪峰主編的《回鄉記》等,這些著作的特點都是作者親身體驗城鎮化給鄉村帶來的變化,特別是文化層面、價值觀層面的影響,對傳統文化的消失、無法回去的故鄉表達了深深的憂慮。
還有學者從豐富城鎮化的內涵角度看留住鄉愁的價值,認為不能留在鄉愁的城鎮化是缺乏內涵的。城市的發展不限于擴張和更新,如果一座城市在日新月異的改造和更新中將城市文化與歷史清理出城市,城市將失去記憶的城市,從此也淡漠了鄉愁。熊培云說,沒有對歷史寬厚的接納和對前人智慧勞動的尊重,忽視人類生活在文化與記憶之中,忽視人對過去與未來的高貴懷想,那么現代化就會淘空意義,淪落為了一種庸俗的拜物教。
其實,對鄉愁的討論也是對傳統現代化模式的再反思。近代以來,資本以無與倫比的能量把眾多鄉村卷入其中,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碰撞的結果往往是鄉村消亡,傳統湮滅。荷爾德林說過,“人類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鄉村的終結不但使眾多現代人產生一種鄉愁無處安放的哀怨,而且使大量傳統村落物質與非物質形態的文化遺產歸于湮滅,這對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大國,對一個正在致力于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的大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鄉愁”一詞的運用,既有濃厚的傳統文化的特色,更有對現代化必須烙上中國特色的自信。黨的十以來,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相繼在國際國內不同場合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創新,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深刻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總書記強調,傳承歷史文脈,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因此,中國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城鎮化建設必須留住鄉愁。
那么,城鎮化建設如何留得住鄉愁?
其一,如何看待傳統村落。現代城市化在根本上是一種“城進農退”城市化,以與自然對立和對鄉村排斥為理論基礎,因此,鄉村的消亡是必然的。調查顯示,“我國每天大約有300個村落消失,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有500多萬個村落消失了”。、賀雪峰等人的研究表明,傳統的中國社會是熟人社會,中國人的價值在于衣錦還鄉,多數農民的人生價值不在城市,而是在鄉村得到認可承認。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中國仍將有幾億人生活在鄉村,都市對他們來說僅僅是個掙錢的場所,他們的生活價值和人生意義仍然需要返回村莊來獲取。沒有了村莊,鄉愁便無處寄放,中國的城鎮化必須尊重數億農民的生活選擇。
民風民俗、村規民約、古道家風都是和村落共生的,載體變了,優秀文化如何傳承是必須正視的問題。城鎮化建設中要為鄉村發展留出空間,尊重億萬民眾對生活方式的選擇,讓一些有故事的村莊繼續留存,讓鄉風民謠代代傳唱。城鄉發展本應并行不悖,沒有了鄉村的映襯,城市也會失去生機。
其二,城鎮化是誰的城鎮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里提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句話能否實現,對中國的城鎮化太重要了。行政權力決定下的城鎮化必然造成優質資源向特大城市、大城市集中,并形成一種馬太效應。所以,新型城鎮化應該實現資源的均衡配置,因地制宜,使大、中、小城鎮各放異彩,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其三,新型城鎮化應該能夠安放鄉愁。所謂新型城鎮化,最重要的是要跳出以往那種片面靠權力意志推動和高資源投入的城鎮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千村一面,避免大拆大建,避免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模式,強化軟環境建設,打造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和諧環境,否則,再繁華的城市也無法安放人們的鄉愁。協調城鄉沖突,重建美麗鄉愁,實際上是能否走一條包容式發展道路的問題。
三、以留著鄉愁為契機,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建設目標,這個目標的實現需要整個社會共同參與。如果能以留住鄉愁為契機,動員各方力量參與城鎮化建設,參與鄉村建設,無疑將是一舉多得的良政。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開始的鄉村改革確實給農民帶來了好處,但同時也埋下了鄉村治理危機的種子,在城鎮化潮流的激蕩下,多地鄉村處于離散狀態。一是由于鄉村集體經濟瓦解和農業稅取消帶來的國家與村民關系松散;二是由于人口流動帶來的村莊基礎結構離散;三是由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改變帶來的傳統價值坍塌,價值離散。鄉村離散帶來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大到鄉村黨政建設、公共事務的管理,中到鄉村環境治理、村容村貌,小到家庭是否和睦、老人贍養、兒童教育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對于鄉村如何治理也是政府和學界高度關注的問題。徐勇、鄭鳳田、姚洋等學者主張把村民自治看作是國家政權建構邏輯的必然走向,認為它是國家權力主導的現代治理體系的建構過程,提出“縣政、鄉派、村治”結構治理模式;溫鐵軍、黨國英、李昌平、吳理財、于建嶸、李凡、素顏臣和周紹金等學者則主張實行鄉鎮自治,構筑以農民自治體和農民組織為基本架構的鄉村農民組織制度;曹錦清、賀雪峰等學者注重從鄉村內部機制研究鄉村治理結構。但歸結到一點,沒有村民的參與,任何治理都會大打折扣。因此,能否動員起民眾參與是鄉村治理成敗的關鍵。
之所以可以把留住鄉愁作為鄉村治理的契機,是因為,其一,鄉愁是人所共有的,也是一種復雜的情緒,留住鄉愁的城鎮化建設訴求可以打動許多人;其二,留住鄉愁是最容易切入的,它不需要大拆大建,只需要對原有的風土故物保持必要的謹慎和敬畏即可。中國自古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沒有彼岸觀念,但祖先情結、鄉愁情結是所有中國人的精神皈依。迅速發展的城鎮化使現代人離家越來越遠,人際關系的緊張與疏離、日益功利化的價值取向讓現代人越來越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從這個意義上看,鄉愁不僅僅是農村人的,更是我們所有人的鄉愁,留住鄉愁就是留住我們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徐勇.縣政、鄉派、村治:鄉村治理的結構性轉換[J].江蘇社會科學,2002(02).
[2]鄭風田,李明.新農村建設視角下中國基層縣鄉村治理結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6(05).
[3]溫鐵軍.如何進行新一輪農村改革[J].山東農業,2003(03).
[4]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M].上海文藝出版社,2002.
[5]賀雪峰.鄉村治理研究的進展[J].貴州社會科學,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