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防控范文
時間:2023-10-19 16:05: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病的防控,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控制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被稱為慢性病,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疾病譜的病例種類增多,慢性病的發病率也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根據我國衛生部門的相關統計,慢性病已成為城市以及農村導致死亡率較高的疾病,因此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慢性病中,主要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占了全國患者人數的2.6%,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占了全國患者的18.8%,且發病人群多集中為中老年人。
由于慢性病的發病多集中為四十歲以上的人群,因此是對社會勞動力的剝奪,影響了多數人的工作與心情,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本文通過研究社區中慢性非傳染病的預防現狀,對慢性傳染病的相關因素加以預防,從而間接控制其發病率,提高人們的心情指數,減少慢性病對家庭的影響,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通過對社區內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調研,從而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看病費用高、不及時等,而這類問題的形成主要是患者病發早期未能夠及時發現所引起的,因此必須對社區的醫療衛生問題進行關注。
本文通過對不同省市、不同地區的社區慢性非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進行調研,分析其中的病發因素以及社區預防工作的進度,從而得出有效的預防措施,提高社區內人們的生活質量。
本文所調查的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社區人數在300例左右,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齡在41-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12±5.41)歲,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被調查者資料之間不存在差異性,因此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從政府、社區、個人以及單位等不同方面、環節控制誘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采用參考文獻法、資料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對不同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發資料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有效的預防控制方法。
1.3統計學分析首先進行數據分析,選用的軟件為SPSS17.0。其次采用假設檢驗方法即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再次應用Student t檢測方法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最后檢測P值,如果P值
2結果
通過資料顯示,進行調研的社區均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控制了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并提高了社區內人們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誘發的危險因素的相關醫學知識,從而使得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討論
3.1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分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其中飲酒、吸煙、遺傳性因素、不健康的飲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均屬于引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因素。慢性病既能夠造成社會人群的死亡,也能夠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精神以及經濟負擔,從而成為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控制引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有效預防,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心情指數。
3.1.1飲酒飲酒有害于健康,但是并非是酒中存在的物質,而是飲酒習慣不當造成的。酗酒是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反適量飲酒可以促進人們血液循環。酒的種類不同,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例如適當飲用葡萄酒,便可以抑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過多飲用白酒,則會導致人們精神出現過度亢奮、混亂,從而使人們行為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圍,危害自身與社會。
因此飲酒的方式不同,成為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3.1.2吸煙吸煙是與飲酒同樣危害人體健康的一大因素,然而煙與酒不同,適量飲酒有益于人們身體健康,但是吸煙則有害而無利。研究證明,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易致成年白鼠死亡,因此當人體中存積的尼古丁含量過高時,便容易使血管出現收縮,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心律不齊等病癥。
煙草燃燒后會產生焦油,這種物質是引發喉癌以及肺癌的主要有害物質,這種有害物質中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從而導致患者血管變硬、收縮、缺氧,進而誘發心臟病。
根據研究證明,香煙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質易誘發癌癥,且誘發癌癥的種類高達四十多種。
3.1.3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隨著人們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靜坐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這種生活習慣不僅會使人體內脂肪增生,還會間接改變人體的體形,從而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體內新陳代謝活動紊亂,血膽固醇增高等。
3.1.4飲食不規律飲食不衛生、不規律也是造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利于腸胃吸收與蠕動,不利于脾胃對食物的消化。由于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飲食文化也不斷提高,因此造成了飲食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很多人頓頓大魚大肉,而粗糧攝入量低,從而容易導致膽固醇過高,營養不均衡。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很多蔬菜以及肉食不利于老年人食用,因此應該改善食物飲用規律,例如菠菜中含鐵,老年人應該少吃。而作為青壯年長身體時期,則應適當補充肉質營養。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時間段制定不同的健康飲食表,能有效避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
3.2慢性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3.2.1全民預防[1]采取有效的宣傳手段,由不同社區根據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況制定不同的宣傳計劃,讓全民了解非慢性傳染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誘發此病癥的相關危險因素,從人們自身做起,從而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
3.2.2社區健康預防控制工作社區健康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社區動員[2],還需要獲得政府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經費支持,通過開展相關活動,從而提高人們對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意識,通過改善慢性病的病發環境,進而進一步提高控制的效果。
3.2.3高危人群預防工作針對高危人群,應該從三個等級采取不同的預防控制措施[3]。
一級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一級健康促進工作,從危險因素中加以控制,從而緩解慢性非傳染病的發病率[4]。
二級預防即從體檢、定期健康檢查、身體普查、社區定期健康問卷等方法進行慢性病的控制,盡早發現慢性疾病,并防止其進一步惡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三級預防即進行及時治療與康復性的指導,通過提高患者心情指數、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通過個性化護理、循證治療方案等延長患者的生命,緩解患者病情。
通過采取遞進的方略從而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3.2.4社區綜合預防工作社區綜合預防工作從以下幾方面進行[5],即控制社區內的吸煙率、限制社區內的成員酗酒、制定合理的飲食健康計劃、平衡膳食,鼓勵社區內的相關民眾積極進行運動,避免肥胖,接受心理健康咨詢活動,提高社區內人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
通過以上預防工作,能夠有效控制本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提高全民預防意識,有效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防范,從而達到預防的根本目的[6]。
參考文獻
[1]孫玉蓮.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16):215-216.
[2]項海青,劉慶敏.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經濟,2007,26(9):26-28.
[3]吳雪媚.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技術和策略[J].中外醫療,2012,31(4):8-10.
[4]許燕君,馬文軍.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J].華南預防醫學,2006,32(2):71-73.
篇2
【關鍵詞】 CSDH; 鉆孔引流術; 并發癥; 防治措施
CSDH(慢性硬膜下血腫)是常見的一種顱內血腫,發生率約為顱內血腫發病總數的1/10,更多見于老年人中,因老年患者在機體能力上相對更弱,一旦發病臨床危險性很高,及早干預治療意義明顯。鉆孔引流術是當前臨床治療CSDH相對更為有效的方法,手術操作簡便,且療效確切;但同時,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比較高,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響術后恢復效果[1]。采取合理措施積極于鉆孔引流術后進行并發癥的預防有顯著意義。本文就CSDH患者行鉆孔引流術治療后并發癥的防治措施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CSDH患者150例,其中,男124例,女26例;年齡27~84歲,平均(60.7±3.9)歲。年齡分布:60歲及以上患者96例,占64.0%;60歲以下54例,占36.0%;合并病癥:47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壓,24例合并有糖尿病;150例患者中,124例具有確切的外傷史;受傷距離手術治療時間平均(1.8±0.6)個月。
1.2 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1.2.1 臨床表現 150例患者中,40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52例出現精神與行為異常癥狀,91例具有頭痛或頭暈癥狀,5例患者發生昏迷,47例患者出現肢體一側麻木,另有12例患者發生偏癱。
1.2.2 輔助檢查 150例患者均行顱腦CT檢查,提示血腫均發于幕上;97例為單側血腫患者,53例為雙側血腫患者;另外,CT檢查同時提示:150例患者中,腦中線結構發生移位后在1 cm及以上者有83例,移位1 cm以下患者67例;32例為混雜密度,40例為等密度,48例為低密度。
1.3 臨床治療 150例患者均于局麻下行鉆孔引流手術,且均于顱骨行鉆單孔術。根據CT檢查情況,選取血腫最厚處層面,并將距離血腫后緣約2 cm處作為鉆孔中心,鉆孔直至硬腦模,硬膜采用電凝方式作止血處理,骨緣使用骨蠟進行止血,后將硬膜十字方式切開,緩慢行減壓處理,并將8號尿管置入,盡量至血腫前緣部位,以有效排氣,從切口引出引流管并嚴格固定尿管,后將頭皮逐層縫合。術后引流3 d左右,并于術后1周拆線[2-3]。
1.4 觀察指標 (1)對本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作統計和分析。(2)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不同類型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作對比。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數資料以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150例患者術后共治愈148例,占98.7%;其中,140例一期治愈,占93.3%;8例二期治愈,占5.4%;死亡2例患者,均為手術后發生心衰致死,死亡率為1.3%;臨床手術效果整體比較顯著。
2.2 并發癥情況 150例患者中,共出現血腫復發8例(5.3%)、顱內積氣5例(3.3%)、顱內感染1例(0.7%)、腦脊液漏4例(2.7%)、癲癇3例(2.0%)、繼發顱內血腫5例(3.3%)以及心衰2例(1.3%)等7種并發癥。其中,血腫復發發生率相對更高,與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SDH是常見于老年人群中的一種顱內血腫,臨床危險性高,一旦確診及早行手術治療是臨床的基本治療方式;當前臨床一般采用鉆孔引流術對CSDH患者治療,因療效顯著,且操作便捷,臨床認可度較高,但同時,該種手術后也存在發生多種并發癥的潛在危險,如不能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提前進行干預防范,會明顯增加患者發生臨床意外的幾率。加強對各相關并發癥的分析研究,并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對保證良好的手術效果有重要意義[4]。
本文對CSDH術后各相關并發癥情況作統計后顯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有血腫復發、顱內積氣、顱內感染、腦脊液漏、癲癇、激發顱內血腫以及心衰等,現將各種并發癥的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3.1 血腫復發 該種并發癥在CSDH患者行鉆孔引流術后發生率相對比較高,在本文選取的150例患者中,出現8例(5.3%)血腫復發者,相對于其他各并發癥發生率最高(P
3.2 顱內積氣 顱內積氣在CSDH術后也比較常見,本組出現5例(3.3%)患者。發生原因:主要因積血流出后硬膜下出現空腔,且進入空氣所致。防治措施:(1)手術后在更換引流袋以及沖洗時均應避免出現空氣倒流,對血腫腔內的空氣進行置換時使用生理鹽水,術后禁用脫水劑,并讓患者保持腳高頭低位,以利于腦膨復位[6-7]。(2)對發生顱內積氣的患者,應根據積氣量的多少,采取適宜的措施;積氣較少的患者,可通過調整引流管位置或者患者等,盡量多排出氣體;積氣量多的患者,可考慮再次通過手術引流排除。
3.3 顱內感染 手術后對出現寒戰、高熱以及意識不清醒等癥狀,且引流液比較渾濁,并呈現為淡黃色的患者,應考慮發生顱內感染;該種并發癥臨床發生率相對較低,本組出現1例(0.7%)患者,相對于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最低(P
3.4 腦脊液漏 在CSDH術后較常見,本組出現4例(2.7%)患者。發生原因:沖洗時水壓調整不合理,如水壓過大則容易導致蛛網膜沖破,使血腫腔直接與蛛網膜下腔相通而引發;或在引流管留置中導致蛛網膜受損而致。防治措施:(1)手術沖洗時應注意輕柔操作,并保持低壓完成沖洗。(2)手術后適當抬高引流袋,以高于床頭15 cm左右為宜,以防因腦脊液過量流失導致顱內壓過低,增加腦脊液漏的發生率。
3.5 癲癇 本組出現3例(2.0%)患者。發生原因:一般認為癲癇的發生與引流管對皮層造成刺激,或血腫包膜對皮層產生刺激,以及術后繼發顱內血腫等原因而致[9]。防治措施:(1)引流管置入時注意深度合理,避免置入太深。(2)應選擇相對柔軟的引流管,防止使用過于粗硬的引流管對皮層造成刺激。
3.6 繼發顱內血腫 臨床出現率較高,本組出現5例(3.3%)患者,主要有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以及腦內血腫幾種類型。發生原因:硬膜下血腫主要因顱內壓降低或血腫包膜出血等導致腔靜脈斷裂而致,或在經硬膜切口引流時因切口偏小導致硬膜剝離過多而致;硬膜外血腫主要因清除血腫后,顱內壓驟降,導致顱骨與硬膜間的小血管出現斷裂等原因而致;顱內血腫主要因腦組織在引流后驟膨,并致血流出現驟增而引發。防治措施:(1)鉆孔時應保證適宜大小的骨孔,以2 cm左右為宜;同時,硬膜切口較之引流管的直徑應稍大,以減少引流管置入時硬膜的剝離;對于血腫包膜出血患者應盡早采取止血等干預措施,以減少硬膜下血腫的發生率。(2)術中血腫清除后應注意緩慢行降壓處理,以防止顱內壓出現驟降引發硬膜外血腫。(3)引流操作要嚴格執行,防止腦組織在引流后驟膨而致顱內血腫[10-11]。
3.7 心衰 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并發癥,本組出現2例(1.3%)患者,均死亡。該種并發癥一般發病突然,發生原因:主要與患者伴有冠心病以及高血壓等疾病有關;如術后補液過量導致腦組織膨脹可增加心衰發生率。防治措施:(1)術前對伴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應盡早給予治療干預措施。(2)術后補液量要合理,并嚴格控制補液速度,防止腦組織突然膨脹或過于膨脹,增加心衰的發生率[12-13]。
總之,CSDH在行鉆孔引流術治療時,存在發生多種并發癥的可能性,應及早采取合理措施積極防治,以保證手術效果,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蔡立斌,陳盛團.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及防治[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8(6):397-399.
[2]王景廣.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防治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3):377-378.
[3]杜富明,李剛,羅宇.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60例術后并發癥防治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0):132-134.
[4]王鳳鹿,李文瑞,侯軍華,等.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2):56-57.
[5]葛永興,王壽海,周繼業.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原因與防治[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23):445-445.
[6]鐘鳴.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21例分析[J].醫學信息,2013(6):481-481.
[7]肖德勇,鄭廣順,欒曉祖,等.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及手術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4):124-125.
[8]肖愷,王煥明.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2,25(3):303-304.
[9]曹鵬,孟輝,劉國龍,等.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11(2):170-171.
[10]鐘泳濤.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9):4925-4926.
[11]毛宏杰,孟偉,張玉林.我院10例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2):344-344.
[12]楊葆華.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48例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6):113.
篇3
關鍵詞:慢性病、基層、防治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人均期望壽命的不斷延長,許多慢性病的發病與死亡也在不斷增加,這對公眾的健康帶來了許多挑戰.有統計顯示,目前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2.6億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國居民總死亡的構成已上升至85%。慢性病在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甚至達到了70%,嚴重影響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由于地理、資源、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占總人口數很大比例的農村人口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就顯得比較單薄,基層農村的慢性病發病與城市不盡相同,了解基層慢性病防治特點,為基層地區衛生機構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1]。
1.危害
1993-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心腦血管疾病作為慢性病最主要的疾病其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則是17.3%,每年全國惡性腫瘤患者花費的醫療費用約有1 000億人民幣,農村慢性病患者住院一次至少要花費掉農村人均年收入的1.5倍,我國每年有1000余萬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在慢性疾病與貧困之間惡性循環。總總跡象與數據都表明我國已經進入慢性病的高負擔期,慢性病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負擔,對我國的公共衛生問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2]。
2.基層慢性病防治存在的問題
2.1慢性病防控意識淡薄
雖然基層的衛生機構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泛,但基礎設施、人才資源以及環境等因素與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縱觀總體基層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不夠樂觀,在許多方面都有不完善之處。比如有些衛生院只顧及創收、增加營業利潤,而忽視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有些單位雖然有宣傳的展板、圖片與資料,但具體的防控內容空洞,這些都是慢性病防治意識淡薄的表現。
2.2政策落實不夠到位
早在“一七五”國家就對慢性病的防治有部署,但是當前我國慢性病防控的法規、政策等都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具體的落實階段沒有腳踏實地地去做,政府以及相關單位也只是從宏觀上給予指導,欠缺具體、細化的方法。
2.3基層經費籌集難度大
慢性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期間需要患者長期服藥、有人員監測與檢查,盡管“新農合”在基層的廣泛覆蓋,但并不能全額報銷所有的費用,患者自己承擔的費用依舊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也就需要基層地區的經費籌集。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及偏遠、欠發展的農村地區,經費籌集機制并不完善[3]。
3.對策
3.1全面強化意識
無論是領導還是慢性病防治的基層人員都應該重視這項工作,轉變陳舊觀念,認識到防病的新形勢,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看待成傳染病防治一般,當然慢性病的防治也需要從多方面角度控制,例如標準體重、體育鍛煉、膳食結構、營養與飲食等方面。
3.2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
慢性病的形成與發生并不單一,而是許多因素錯綜復雜交替在一起。對于相對落后、經濟文化欠發達的的基層地區利用書本信息進行衛生宣教比較有限,那么應用電視、手機等宣傳方式會讓居民以及患者更容易理解。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讓居民或者患者主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停止與轉變有害于健康的行為,這是一項簡單、節省人、財、物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3.3加大投入力度
基層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人員往往是臨床醫生,對于臨床知識掌握地非常豐富,但是對于預防知識卻相對欠缺。除了政府方面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當地政府也要充分認識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從財力、物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國家層面對于偏遠地區的政策與支持應該更加重視,只有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從基層做起,以點帶動面,基層慢性病的整體防治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4]。
慢性病的防治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各個基層地區的地理、人文與經濟不盡相同,慢性病的發病特點也不同,決定了其防治工作的不同。各個基層地區認識自身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政府部門加強重視、加大投入,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基層工作人員腳踏實地,一起共同為基層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
參考文獻:
[1]紀艷,張冬梅,汪長如等農村地區慢性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9:2147-2149.
[2]趙淑軍,彭江榮,蔡恒慢性病流行現狀與基層防治對策[J].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2013,01:55-57.
篇4
【摘要】目的:從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展趨勢,預防措施,控制能力方面探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和控制能力。方法:對國內慢病的現狀、發展趨勢、預防措施以及控制能力方面進行分析。結論:改變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環境污染,實施行為等綜合干預是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最有效措施。
【關鍵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預防和控制能力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已經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是目前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80%以上,而且還在呈上升趨勢[1]。慢病的病程非常漫長,一朝得病,疾病與治療往往伴隨終生,不僅嚴重影響了全民的健康水平,也大大降低了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加大了醫療費用的支出,對因慢病致殘的患者,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同時減少了勞動力,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要預防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需要各級政府、衛生部門、社區健康中心以及全民共同努力。
1 國內慢病的現狀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6年的中國慢性病報告,2000年全國死亡人數731萬,而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近600萬人,占82%。慢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的第一大殺手。其中,慢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250萬,占34%;癌癥死亡人數140萬,占19.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死亡128萬,占17.6%。更為糟糕的是普通老百姓對慢病的了解和認知水平還很低。在我國慢病控制的總體水平還處在非常低下的水平,再加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7億,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我國2015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億,老年人發病率一般比年輕人要高出3~4倍,更增加了慢病發生的概率。
2 國內慢病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由急性傳染性疾病轉變為慢病,在城市居民中,占死亡人數比例最大的是腦血管疾病,第二為惡性腫瘤,第三為心血管疾病。在農村,居第一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其次是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在近十年來,城市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數不斷升高,肥胖與糖尿病已經成為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最令人擔憂的是,肥胖兒童和青少年的增加,約占10%以上。兒童青少年肥胖也成為成年時期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隱患。20世紀80年代以前,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足2%,現已上升到4.6%,目前中國的糖尿病患者有4000萬人以上,并且還呈上升趨勢。
3 慢病人數急增的原因
行為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大氣污染、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存在的安全問題等,均是引發慢病的主要因素。慢性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環境,人體長時間吸收低劑量毒物在體內逐漸蓄積,當達到一定的閾值劑量時才可能啟動病理變化過程,從而發病[2]。
4 預防和控制能力
4.1 預防措施:治療的目的是對癥治療,對慢病來講,目前的醫學科技技水平還不能采取針對病因的治療措施,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減慢、延緩病程的進展,預防因慢病而引發的并發癥的發生,延長患者的壽命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維持健康的四大要素為科學的膳食結構、必要的體育鍛煉、戒除損害健康的不良習慣和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合理膳食和必要的鍛煉是健康的基礎,戒除不良習慣是保持健康的關鍵,樂觀的心態是健康的核心。在預防措施上當以這四點為基礎,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首先控制鹽與高脂、高蛋白的攝入量,其次是提倡全民健身運動。因為慢病往往有一段漫長的發病過程,正是因為這一過程,所以給預防慢性病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所謂慢性病的防治,就是減慢病程的進展。通過對環境的綜合治理和對人們行為方式進行有效的干預,是預防和控制慢病的主要手段。
4.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對慢病的控制:一個國家和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的體現是全民健康教育水平和衛生保健水平,21世紀,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要求是:各成員國用在本世紀初采取的對待傳染病相類似的姿態對待慢病的預防與控制, 促進多數成員國采取行動,共同進行慢病的預防與控制, 改變全人類的健康狀況。我國的慢病預防和控制工作起步較早,早在 “七.五”期間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就開展了以心血管疾病為主的社區干預。到“八•五”期間又將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納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近年來,隨著社區工作的逐漸深入,全國范圍內陸續建立了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逐步普及了高血壓、糖尿病的監測,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建立不僅可以促進居民改善不良生活方式[3] 同時還可以通過宣傳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知識水平, 組織居民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等。在慢病研究項目上,我國與國際上同類研究項目相比,效果更好, 可能與我國居民的生活習慣、人群順應性等因素有關, 也與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有關。衛生部還下發了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治方案》、《全國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示范點工作手冊》等綱領性文件, 對慢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今年國家出臺了全國從五月一日起禁止在公共場合吸煙的明文規定,實施對不良行為的政府干預。
綜上所述,慢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人群中慢病的發生和變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般很難通過數年預使人群發生疾病和死亡發生改變, 但通過有效干預可在短期內看到政策、環境和行為的改變。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均已開始實施一些計劃, 但像我國這樣進行綜合干預計劃的例子很少。我國是在亞洲開展干預計劃進展突出的國家,并且在“十二五”規劃中將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列入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參考文獻
[1] 白雅敏,周敏茹,陳波.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點基本情況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2(15):3-6
[2] 孫汝,蔣志群,陳大靈.預防和控制慢性非傳染疾病的必要性和衛生防疫機構參與的可行性[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1994,(05):229-230
篇5
【關鍵詞】預防;控制;慢性病;三級預防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0-0277-01
1 認識慢性病
1.1 慢性病的概念: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不是特指某種疾病,而是對一類起病隱匿,病程長且病情遷延不愈,缺乏確切的傳染性生物病因證據,病因復雜,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確認的疾病的概括性總稱。慢性病是一種長期存在的疾病狀態,表現為逐漸的或進行性的器官功能降低。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性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老年人是慢性病的高發人群。近年來,慢性病低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1.2 慢性病的特點:①病因復雜,常為多因素作用的結果;②發病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③發病與心理因素,環境因素有關;④潛伏期長,與長期不良習性有關;⑤病程長,發病后較難治愈,可終生帶病;⑥慢性病可預防,通過改變行為和環境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⑦病死率和傷殘率高;⑧需要治療的醫療費用高。
1.3 常見的慢性病:①呼吸系統:慢性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哮喘、慢性肺心病、慢性呼吸衰竭、矽肺、肺纖維化等;②循環系統:慢性心力衰竭、冠心病、先心病、高血壓、心瓣膜病、慢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心肌疾病、慢性心包炎等;③消化系統: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腸結核、慢性結腸炎、慢性腹瀉、慢性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慢性膽囊炎等;④泌尿系統:慢性腎炎、慢性腎衰、慢性泌尿系統感染等;⑤血液系統:慢性貧血、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瘤;⑥內分泌系統:慢性甲狀腺炎、甲亢、甲減等;⑦代謝和營養:糖尿病、營養不良癥、痛風、骨質疏松等;⑧結締組織和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柱炎、血管炎、特發性炎癥性肌病、系統性硬化病、骨性關節炎等。
1.4 慢性病的現狀:
據《中國慢性病》報告,慢性病的現狀有:
1.4.1 慢性病成為人群主要死因,死亡和患病持續上升。
中國人群慢性病死亡持續上升。1991~2000年中國慢性病死亡的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已經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數將近600萬人。慢性病已成為我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農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達85.3%和79.5%。即使在貧困地區,慢性病的死亡也是不容忽視的,許多貧困縣也已達到60%。2000年全國死亡人數731萬人,在近600萬人的慢性病死亡者中,死亡于心血管疾病250萬人,腫瘤140萬人,慢性肺部疾病28萬人,糖尿病直接死亡9萬人,分別占總死亡人數的19.3%、34.0%、17.6%和1.2%。1959~2002年的四十余年間,我國15歲以上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呈持續增長趨勢。其中1991~2002年的10年間,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數增加7000多萬人。
1.4.2 慢性病相關危害因素流行日益嚴重我國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快速上升。由于在我國經濟迅速發展,食物供應不斷豐富的20多年中,人們偏離“平衡膳食”的食物消費行為日益突出。肉類和油脂消費增加,食鹽攝入居高不下,身體活動不足,飲酒、吸煙等綜合性因素增加,導致超重、肥胖等慢性疾病,從而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2 預防和控制慢性病
要想控制慢性病,重點在于預防,因此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慢性病的預防上。
2.1 慢性病的三級預防:
疾病的自然史是每個階段,都可以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或惡化,因此預防工作也可以根據疾病的自然史相應的分為三級。
第一級預防,也叫初級預防,主要是針對致病因子采取的措施。也是預防疾病的發生和消滅疾病的根本措施,其中包括自我保健和健康教育。也就是說通過各種途徑,宣傳、教育方式在發病前期進行干預,增強人群的體制促進人們主動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從而消除致病因素達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一級預防也包括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止環境對健康的影響。
第二級預防,又稱“三早”預防,它是發病期所進行的防止和減緩疾病發展的重要措施。主要是對疾病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把疾病控制在萌芽狀態。
第三級預防,主要為對癥治療,防止病情惡化,減少疾病的不良作用,防止復發、轉移,預防并發癥和傷殘,對已經喪失勞動力或殘廢者,通過康復治療,促進早日康復。
2.2 慢性病的預防對策:①
篇6
1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構建
社區衛生服務站中的六位一體標準,要求服務站必須將居民的健康作為服務的中心,以家庭作為單位,在社區范圍之內,把居民的實際需求作為導向,因此,針對社區居民的家庭、身體狀況等構建出科學健康檔案至關重要。本衛生院主要以孕期婦女、老年人、兒童、慢病患者以及殘疾人等居民作為重點對象,建立健康檔案,并逐步往建立全社區人員檔案的方向發展,檔案由各個科室人員進行構建與管理,如孕期婦女的檔案由婦科進行管理,兒童的檔案則交由預防保健科室管理,慢病患者檔案由慢病科室管理等[1]。
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構建方式比較多樣化,在社區衛生服務站開展六位一體服務過程中,就可以進行居民健康檔案的構建,例如,在預防、醫療門診服務中,對老年人的保健指導、殘疾人的康復指導以及其他的健康教育中,在對社區慢性病進行篩查、于社區內進行義診以及開展社區宣教活動時,都可以在為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收集居民的信息資料,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實現篩查、義診、建檔、健康教育以及指導等多種服務同時進行的社區衛生服務模式[2]。
2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管理與慢病防控對策
2.1構建社區居民健康電子檔案
社區衛生服務站應該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運用市衛生局統一使用的系統軟件,把社區居民原有的紙質檔案輸入到標準的電腦健康檔案表格中,構建出完整的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并制出社區居民健康信息卡片,要求社區居民每一次到院就診時,都必須攜帶健康信息卡、醫療保險卡以及身份證等,以便提取居民的電子檔案,讓醫護人員第一時間了解到患者的健康狀況,并對該次就診中出現的問題與實際的處理效果進行記錄[3]。對于需要轉診的患者,可以使用雙向轉診系統平臺,通過平臺與上級醫院進行患者的信息交換與共享,為患者的遠程醫療創造條件,達到醫患雙贏的目的,并以此實現社區慢性病檔案的動態性監控與管理。
2.2科學管理社區居民紙質健康檔案
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構建完成之后,社區服務站應該對紙質檔案的書寫和記錄進行嚴格的規范,并將檔案資料保存于專室、專柜中,安排專門的人員對相關的信息資料進行完善、補充以及歸類。正常情況下,社區居民的健康檔案可以劃分為六種類型,不同類型以不同的顏色進行區分,如普通的健康居民檔案,無顏色;老年居民的健康檔案,以綠色標記;高血壓患者檔案,以紅色標記;糖尿病患者的檔案,以黃色標記;高血壓與糖尿病合并患者的檔案以紅色與黃色標記;老年高血壓伴隨糖尿病患者的檔案,則以紅、黃以及綠三種顏色標記。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的檔案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員應該將社區健康居民與慢性病患者的檔案分開存放,并依據檔案號上面標注的順序,放置于對應的檔案柜里,以便日后查找[4]。
3構建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作用
3.1提高社區慢病管理的人數與管理率
本中心衛生院社區轄區內的常住居民在10874人左右,醫務工作人員共有3個服務隊,主要是由責任醫生與護理人員構成,以分片方式進行管理,每個星期入戶建檔與隨訪,且定期進行各種健康教育活動,從2014年至今,本衛生院共建檔約9839份,參與健康教育活動的人數累計為936人,發現的高血壓患者1048人,糖尿病患者372人,健康檔案的完成率為90.4%,明顯高于2013年的83.2%。
3.2提高社區慢病的防控效率
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的構建,讓社區衛生院可以依據居民的實際情況進行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社區慢性病管理的人數與管理率,社區居民對于衛生院的認可度也日益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知識不斷增強,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都發生了改變,例如,慢性病患者的不規律服藥情況、嗜鹽以及懶動等行為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許多肥胖的居民也通過健康的飲食與適當的運動,體重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經過合理的飲食控制、規律服藥以及適當鍛煉等方式,血壓與血糖指標逐步恢復平穩,疾病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降低,大幅度提高了社區慢性病的防控效率[5]。
篇7
關鍵詞:醫療保險制度;慢性病健康管理;研究
Abstract:With the improving of the level of medical treatment,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disease work has made great progress,but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there is still no effective treatment,only to continue treatment.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ideas,heavy light therapy of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modern consciousness is still difficult to eradicate.Therefore,this article start from the modern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discusses som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mprove 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
Key words:Medical insurance system;Chronic disease health management;Research
改革開放后,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斷提升,與之相適應的是飲食條件與生活方式的改變,加上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使得慢性病成為現代社會發展中的重要阻礙,嚴重影響人們工作、生活及身體健康[1~4]。因此,有必要結合現代醫療保險制度來提高慢性病健康管理,為基本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奠定基礎。
1 我國慢性病醫療存在的問題
1.1主要參照住院費用支付方式,忽略慢性病特殊性。雖然當前我國很多地區都提出了慢性病醫療補助政策,但是在具體費用制度上仍然采用常規的支付方式,大部分地區在對慢性病的收費上,先由個人支付,超過限額后再由統籌基金支付,也有的直接按照不同比例由個人賬戶與統籌基金分擔治療費用,這使得如果門診次數較多,造成各項繳費手續復雜,影響了患者的及時治療。
1.2慢性病重地區區別種類大,對公平性構成威脅。慢性病的治療可能持續患者終身,患者家屬需要承擔巨大的經濟負擔,并且由于各地區慢性病的種類不同,使得基金費用難以準確評估具體數量,各地區慢性病種覆蓋差異,降低了地區公允性,并且如果某一地區病種覆蓋面廣,這會加重基金負擔,使少數人不能享受基金服務。
1.3管理體質不明確,使得醫療風險加大。隨著慢性病患病率的提升,加大了醫療保險基金的風險,而由于各地慢性病保障機制的不明確,使得管理中缺乏具體的參考標準,并且很多地方對慢性病用藥審核的缺失,也使得醫療中用藥安全隱患加大。另外,慢性病管理監督的不完善,可能造成參保人過度使用一流服務或者醫療衛生單位提供過量的服務,加重患者負擔。
2 醫療保險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
2.1建立慢性病門診通常政策,引導慢性病人入駐社區。在慢性病的治療中,可以考慮將患者個人賬戶中的資金籌集起來用于慢性病人的門診服務,并且,可以聯系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擴大慢性病的醫療服務范圍,制定費用分擔制度,合理控制慢性病門診,統籌費用支出,使慢性病人入駐社區。個人賬戶與社區服務相結合,能夠有效提高個人賬戶資金的利用率,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也能夠確保慢性患者長期接受穩定的醫療服務,維持患者與醫務人員良好的關系。
2.2制定合理的病種支付范圍,優化結算方式。考慮到慢性病病種的多樣性,在實際治療支付上應不斷擴大病種支付范圍,制定的支付標準也要著眼于百姓的實際情況,盡可能控制在百姓承受范圍內,確保慢性治療的正常進行,慢性病支付方式立足與保障服務,從低水平起步,逐步適應現有的居民結構。為了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率,要做好慢性病的預防工作,加強宣傳與慢性病的普查,考慮到目前大多數人對慢性病的認識上依舊保持傳統的觀念,因此相關衛生單位要加大慢性病宣傳力度,提升民眾對慢性病的認識,并積極參與慢性病預防檢測中,在檢測費用方面,貫徹醫療保險的理念,盡可能降低慢性病檢測費用。通過對各級醫院制度高低不同的分析制定不同的支付比例與起付標準,引導慢性病患者逐漸由大型綜合醫院向社區衛生醫療服務機構靠攏,實現患者分流,緩解醫院壓力,并且降低治療費用,在門診統籌結算方式上,逐漸探索更合理、更利于患者的結算方式,形成就醫、支付、結算一體化,確保醫療服務的正常進行與醫療費用的合理控制。
2.3總量控制,醫保包干,做好基金風險防控工作。為了更好的控制醫療費用以及醫療基金風險,可以采用總量控制、醫保包干的方式。在具體實行中,醫療保險部門應與醫院達成良好的溝通與交流,按年度將醫療保險基金劃撥到醫院體系中,由醫院按照具體的慢性病種以及慢性病患者人員數量將醫保資金進行包干劃撥。考慮到慢性病患者門診治療次數較多、且費用零頭瑣碎,如果由醫保部門具體負責相關收費項目,則會使得操作復雜,資源浪費等,而采取醫保包干的方式,由醫院負責相關費用計算,能夠對費用進行更好的控制,另外,醫院直接對醫保基金管理,能夠節約醫保部門的管理費用。為了防止醫院使用醫保資金的不合理現象,醫保單位可以下派專人入駐治療醫院,對醫保基金的具體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提高醫保基金的利用率,此外,對于醫保基金的運營應聘請專人管理,做好基金風險防治工作,降低醫保基金運行中的風險,保證慢性患者治療的順利進行。
慢性病健康管理作為現代醫療行業重點關注的話題,在實際管理上,必須結合現代醫療保險制度,統籌資金分配,優化治療結算方式,并引導慢性病患者逐步入駐社區醫療機構。另外,要加強慢性病的宣傳與預防工作,逐漸降低慢性病的發病率,提升民眾的健康指數。
參考文獻:
[1]賴志杰.健康管理:醫療保險發展的助推器[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06.
[2]包思敏,張開金,黃新,等.我國慢性病醫療保障現狀及政策比較[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05.
篇8
關鍵詞:慢性病;預防;治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R49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081-02
在當代社會,慢性病由于患病時間較長,又容易引起其他并發癥,成為困擾人們健康的主要病癥之一。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健康管理理念被提出,并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和使用。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傳統的健康理念應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系統依托,構建現代的健康管理模式。達到更好地預防和管理慢性病的效果,減少慢性病對患者生理上損害和心理上的殘毒,真正地幫助人類建立一個健康而又和諧的社會環境。
1 我國現代健康模式的改變
健康管理,即對個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面檢測、分析、評估以及預測和預防的全過程。我國的現代健康模式主要包括健康信息管理、健康與慢性病危險性評價和健康計劃三部分組成。具體就是它以個人或人群為服務對象,通過收集一些與健康相關的信息(年齡、體重、生活方式等),對慢性病進行危險性評價,提出以控制危險因素為目標的措施,最終達到減少慢性疾病發生及控制疾病進展的目的。
在我國,健康管理的興起相對于美國等國家而言起步較晚。其概念與內涵在國內外并沒有達到一致。盡管如此,并沒有影響人們對健康管理實踐的追求和探索。由于學術理論研究和實踐還沒有達到一定的深度,使得相關產業和行業運行多停留在健康體檢和健康中介服務層面。諸多情況下,體檢中心只是截取了體檢中的某幾個環節,以致于很難體現健康管理的真正價值。更多的人將健康管理與體檢看做是一樣的,甚至有的人沒有形成定期體檢的健康意識,以致于形成“生病就醫”的健康模式。在尚無明顯癥狀的情況下,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不重視或不了解,這是導致很多慢性疾病逐漸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強,科學技術手段的增強,我國健康模式逐漸走進豐富與完善階段。
目前,我國在相關健康政策的指導下,正在積極構建以信息技術為依托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系統。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的建立,有利于建立健康信息檔案和多功能電子健康信息庫。健康檔案,能夠全面地記錄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以往病史、診治情況、家族病史、現病史、體檢結果及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和轉歸的過程等內容。多功能電子健康信息庫的建立,能夠將居民每一次體檢、門診或住院信息輸入到信息庫中,形成動態的健康信息。
2 慢性病的流行情況與變化趨勢
2002年,世界衛生組織在衛生報告中明確指出:慢性病無論在在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是疾病的主要負擔。在我國,慢性病是導致城鄉居民死亡的前四位死因。據資料顯示:2001年城市地區惡性腫瘤135.59/10萬,腦血管病111.01/10萬,心臟病95.77/10萬,呼吸系統疾病72.64/10萬;城鄉地區依次為105.36/10萬、112。60/10萬、77.72/10萬、133.42/10萬。按照上述的死亡率計算,估計我國每年因慢性病死亡的人數500萬左右(只包括上述四種慢性病)。
近些年來,我國慢性病除了具有一般慢性病的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流行特征以外,逐漸趨于年輕化。主要體現在糖尿病、心腦血管病和癌癥等疾病上。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對1972-1996年間的資料分析后,得出最近5年小于40歲發生腦出血的人是前5年的6.3倍。這幾年,年輕化趨勢更加明顯。
3 我國慢性病的防治策略
3.1 轉變健康管理觀念,重視健康管理:健康管理不是簡單地使用保健品,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體檢活動,而是一種了解個人或群體健康信息,分析病癥特點和規律,減少慢性病發病率或控制疾病進展的一種管理模式。它的宗旨是調動個體和群體及整個社會的積極性,盡量利用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目的在于使病人以及健康人更好地擁有健康、促進健康,有效地降低醫療支出。
3.2 建立完善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當前,建立完善的區域信息平臺已是我國重要的衛生安全政策。區域衛生信息平臺以計算機信息技術為技術支持,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和電子健康信息庫,有效地將健康管理機構和醫療機構的信息平臺銜接在一起,實現了健康信息資源的共享。同時,也建立了動態的居民健康信息庫。它的建立,有利于將居民每一次體檢情況或慢性病的治療情況,實時地輸入到個人的健康信息庫中。以免形成“死”信息,有利于形成疾病預防系統。依據不斷增加的健康信息內容,總結與分析居民個人在一定時期內的健康情況,有助于及時發現病癥,及時治理。
3.3 控制相關影響因素:世界衛生組織曾明確指出環境污染、不合理的膳食行為和生活方式是引發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例如,高能量與高脂肪的膳食與肥胖、糖尿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吸煙與呼吸系統疾病密切相關。這些不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如若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各種慢性病的發病率仍然會持續增高。因此,必須采取適當的健康教育手段逐漸改變人們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慢性病的流行特點也決定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是預防與控制慢性疾病的最佳手段。我國慢性疾病已經逐漸趨于年輕化,倘若能夠通過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使他們改變大吃大喝、吸煙等生活習慣,一定程度上可以逐漸控制年輕化趨勢。
4 結束語
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慢性病已經成為困擾各國人們的主要疾病之一。為了能夠有效地降低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和控制慢性疾病的進展,必須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通過本文的論述,我們必須轉變健康管理觀念,以新的角度去了解健康管理,提高對它的重視程度;建立完善的區域衛生信息平臺,構筑個人健康檔案和電子健康信息庫;嚴格控制致使慢性疾病引發的源頭。
參考文獻
[1] 莊立輝,劉明亮,郭繼志,等. 慢性病防治現狀分析[J]. 衛生軟科學, 2009,(01)
[2] 鄒萃. “知己健康”:慢性病社區管理新模式[J]. 中國社會保障, 2009,(06)
篇9
慢性病是塊絆腳石,對人均期望壽命影響最大
“人均期望壽命是指在一定死亡水平下,預期每個人出生后平均可存活的年數。它是衡量社會經濟發展和醫療服務水平的國際公認指標,反映了一個社會人民生活質量的高低,是一項‘硬指標’。”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胡傳來教授說。
今年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未來5年“人均期望壽命增一歲”的目標。人均期望壽命的提高,第一次成為我國五年規劃綱要的預期性指標之一。糖尿病、高血壓、腫瘤等慢性病對人均期望壽命損失的“貢獻”最為巨大。調查顯示,我國居民前4位死亡原因依次是腦卒中、癌癥、老慢支、心臟病,均為慢性病,占死亡總數的75%。根據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統計數據,目前,我國有八成的死亡者死于慢性病,在過早死亡和壽命損失中,慢性病占據了“大頭”。其中,過早死亡的494萬人中,慢性病患者占75%;早死導致的減壽人年數達1億,慢性病占49%,為4900萬人年。
“慢性病是中國人均期望壽命提升中的最大難題。”胡傳來說。
防控慢性病是對人均期望壽命的直接提升
“人均期望壽命的目標一點也不抽象。”衛生部衛生政策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黨委書記饒克勤說,慢性病防治目標,可以與提高人均期望壽命的預期目標完美結合起來,控制慢性病造成的死亡,就是對人均期望壽命的直接提升。
根據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等數據進行測算,2005年我國慢性病造成的人均期望壽命損失驚人。其中,腦卒中就將我國人均期望壽命拉低了2.4歲,心臟病為1.56歲,肺癌為0.5歲,肝癌為0.53歲,糖尿病為0.16歲,老慢支為1.3歲。根據測算,如果扣除慢性病原因,可增加人均期望壽命13.2歲。
饒克勤指出,慢性病控制與期望壽命增量的關系密切,對重點人群進行干預,并設定控制目標,可將慢性病的防治和提升人均期望壽命的預期目標進行量化分解。比如高血壓干預,重點干預人群設定在50歲以上,通過將高血壓達標控制在70%以上,就可以降低一半的腦卒中發生率,從而提高人均期望壽命1.2歲;同時還可以降低其他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提高人均期望壽命0.51歲。
惡性腫瘤也是一樣,對50歲以上重點人群進行早期篩查、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的早期干預,也能取得類似效果。比如,通過早期篩查發現30%的食管癌和胃癌,則能提高人均預期壽命0.2歲。
“防治慢性病是提升人均期望壽命的必要途徑。”饒克勤說。
慢性病各地有差異,防治策略應因地制宜
我國各地人均期望壽命變化曲線存在著差別。胡傳來說,這種差異說明我國各地社會經濟發展、醫療衛生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也反應了各地生活方式的不同。慢性病發生、發展的特點各異,提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時不能“一刀切”。
衛生統計數據反映了各地慢性病特點的差異。比如腦卒中造成的死亡,1990年城市高于農村,而到了2005年則發展為農村高于城市。在惡性腫瘤中,城市發病率和死亡率要高于農村,但食管癌、胃癌和肝癌這3種腫瘤,卻是農村高于城市,值得關注的是,這3種腫瘤都與早診早治有關。惡性腫瘤、糖尿病造成的壽命損失,東部要高于西部。這樣的差別,首先影響的是慢性病防治策略,在各地制訂不同的“人均增1歲”目標中,應該體現這種差異。
篇10
【關鍵詞】網絡模式;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688-02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正在加速,201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有1.69億,與此同時,與老年病相關的慢性病也呈日益增長的態勢,嚴重威脅老年人的健康。社區醫療服務機構應積極探索老年慢性病醫療服務,調整服務意識和服務模式,把預防保健、醫療服務、健康教育融為一體,對建立科學、規范、有效的社區老年慢性病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老年慢性病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
社區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病程長、治愈率低,常伴有合并癥,給醫療服務工作和衛生資源的合理利用帶來了挑戰。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決定了他們是社區醫療保健服務需求量最高的群體,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呈多樣化,目前的社區醫療服務模式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健康需求。因此,以健康為中心,以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為老年慢性病人群提供方便、經濟、有效的衛生服務模式已勢在必行。
2.網絡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作用和意義
通過網絡模式可以對社區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規范化、信息化、專業化的健康管理,建立起由社區醫生、老年人群共同參與的慢病防治體系,有效實現醫生、患者在線的互動交流。另外,也利于社區醫生統計慢病管理的相關數據,加強社區慢病防治工作。因此,網絡模式能為慢性病患者建立一個新型社區衛生服務平臺,幫助老年人群更好地關注自身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2.1 有利于社區醫務人員更新服務觀念和改變服務模式。老年人是社區衛生服務的重點人群,積極采取有效的干預措施和防控策略,能減少慢性病發病率,降低慢性病危害。社區衛生醫務人員應不斷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新思路,轉變服務觀念,改變服務模式,從單純醫療護理服務向預防為主、促進健康、防治疾病和身心康復轉變,從“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轉變到“以健康為中心”的衛生觀念,最大程度地滿足社區內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完善社區醫療服務。
2.2 推行社區醫療保健服務一體化。慢性病對社區老人居民的健康影響日益突出,利用網絡技術為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提供遠程監控并實時診療咨詢,建立基礎信息數據庫,逐步建立和完善慢性病監測系統,努力推行預防保健、應急救治與預后康復服務一體化模式,促進老年人的健康,提高他們的生活生命質量,也為社區醫療服務協調發展創造條件。
3.網絡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應用
社區老年慢性病網絡健康管理能提供患者生命體征等基本信息,根據患者的情況為其提供醫療指導,同時也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醫療保健提供所需的數據。
3.1 完善電子健康檔案,信息共享,加強老年慢性病管理。醫護人員通過開展健康調查、免費體檢、慢性病的普查和治療、健康宣傳等活動,收集和完善社區老年慢性病相關信息,建立電子健康檔案,實現信息化管理。社區醫務人員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后,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定期訪視檢查,指導合理用藥,控制病情發展。社區、醫院、衛生管理等部門通過信息共享獲取健康信息的資料,方便老年人的就診和醫療管理。隨著社區衛生網絡逐步建成和完善,社區醫生將老年慢性病檔案進行歸類管理,輸入病人或慢性病名稱,能立即調出健康檔案,了解病史等信息。
3.2 實施健康干預,將慢性病防治關口前移。社區醫生通過網絡管理對老年人群的健康狀況進行監測,主動提供醫療和健康干預,在慢性病高發季節加強相關知識的宣傳及健康行為指導,提供切實可行的衛生服務,不斷促進社區老年人群強化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實現慢性病防治的關口前移,有助于提高慢性病防治和管理水平,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3.3 建立社區家庭監護中心,實現遠程治療和監控。通過網絡化管理,在社區衛生站設立醫療信息交互平臺,實現社區醫生與慢病人群間的互動,改變了傳統醫患模式,尤其是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遠程監護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建立社區家庭監護中心,通過網絡與老年慢病家庭相連通,將遠程醫療拓展到家庭,強化了社區保健職能,對慢性患者進行醫療隨訪和預防保健、健康飲食等方面的咨詢,老年患者可以足不出戶就享受到醫療服務,提高對慢性疾病的早期診斷與防治。
總之,以個人健康為核心、管理信息為紐帶的網絡模式在社區老年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中的應用,增強患者與社區醫務人員的互動,實現疾病的早期檢測和預防,降低慢性病患者的治療成本,體現了信息技術在社區衛生領域的應用,提高工作效率、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拓展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和信息化建設,有效地促進社區衛生服務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符定瑩.《慢性病和社區健康管理》、《現代預防醫學》,2009年第36期.
[2] 李紅梅.《社區慢性病管理》、《心理醫生》,2011年9月第20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