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生態德育論文

時間:2022-02-05 06:06:23

導語:國外生態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外生態德育論文

一、國外生態德育的實行狀況

西方發達國家生態德育興起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發達國家生態德育不斷完善發展,突出表現為教育內容的時代感、教育形式的綜合化、教育方法的滲透力和教育效果的長效性。

1.與時展呼應,生態德育凸顯時代氣息。道德教育具有時代性特征,生態德育亦是如此,其時代性表現為生態德育與時展的雙向互動,時代賦予生態德育發展動力和目標,生態德育參與解決時代問題進而推動時展。自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后,“低碳”成為近些年來生態教育的新內容和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美國、德國等諸多國家的學校都把低碳行動、低碳教育納入到環境教育中來,推行課本的循環利用。國家擁有課本的所有權,每學期初學生向學校申請借用本學期教材,到學期末將教材歸還給學校。這不僅節約了大量的紙張和經費,而且是用身邊實事對中小學生進行環保教育,與時代同步的隱性教育設計可見一斑。本世紀以來科學觀測表明,大氣中各種溫室氣體的濃度都在增加。2013年初,美國航天局與美國環保署針對“氣候變化”舉辦了與全美學生在線座談活動,美國航天局戈達德航天中心的科學家向孩子們展示了極地海冰變化的衛星觀測數據,用生動具體的事實為學生們上了環保一課。

2.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生態德育注重長效機制。縱觀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是通過長期的認知學習和實踐活動促使生態行為養成。在德國、芬蘭,環境教育均被納入到國家教育體系中,從幼兒園就開始開展環境保護教育,直至高中、大學,甚至職業教育大綱中;新加坡通過學校、社區、企業和媒體各個環節,對國民實行終身的環境教育;美國的學校生態教育與宗教組織、社會團體、慈善機構、社區中心等合作,建立起制度化的聯系,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并且,這些國家不僅注重認知教育,也十分注重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促進行為養成,使之成為公民的行為習慣伴隨一生。例如,英國、瑞典各類學校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開展環境教育實踐活動,以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英國的每一所中學都設計有戶外學習模塊,甚至一些公共考試科目中也包含著戶外學習;德國政府持久地通過報紙、雜志、電視、展覽、專題講座、文藝表演等形式開展環保宣傳,許多公共機構和軍事機構也提供環境教育服務,將環保理念推廣為一種大眾的生活方式,使其成為社會主流價值觀。

3.開發隱性教育渠道,生態德育也似春風化雨。近十多年來,一些發達國家轉變視角,不僅把教育對象從學生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成員中,也越來越重視通過隱性的生態教育形式,把學校生態教育由顯性的課程教育轉向隱性的宣傳熏陶,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達到生態德育目標。例如,在日本韓國,通常是主婦們掌管整個家庭的消費,婦女的消費觀、環保意識通過家庭日常生活傳遞給全家人。一些非政府組織便利用這一點,把環保行為規范印成卡片發給社區的主婦,或是舉辦過度包裝、過度消費等主題的大討論,亦或組織健康生活方式講座定期對主婦們進行環境教育。

4.建立健全規范體系,生態德育享有法制護航。發達國家在鞏固生態德育效果方面一個突出做法就是通過立法和嚴格執法來規范生態教育。美國是全球首個通過立法保障生態道德教育實施的國家,制定了諸如《國家環境教育法》《國家環境教育發展計劃》《環境教育和培訓計劃》等一系列環境教育法規和發展計劃。緊隨其后,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也都把生態道德教育內容融于社會準則之中,例如《與學生有關的社會準則》《有關文化的社會準則》《與環境有關的社會準則》等。總之,通過德法并舉,依托健全的制度體系,使生態道德教育處于良性循環之中已成為國外生態教育的一個發展趨勢。

二、外國生態德育的經驗對我國生態德育的啟示

1.多維度的生態德育主體,有利于增強教育合力。德育的基礎性特點要求通過創設德育情境、組織德育活動,促使受教育者獲得體驗感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只有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德育情境創設、德育活動組織才能形成完整的的德育工作基礎和體系。動員全體社會成員參與環境保護、加強全民生態德育也成為不可回避的時代主題。從生態德育的教育者來看,政府責無旁貸,但通過巡禮國外生態德育,我們發現,非政府組織越來越發揮了生力軍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非政府組織經歷了自1949年以來的發展初期、停滯期、大量涌現幾個波折起伏的階段之后,特別是在2004年,中國社會的發展進入到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的關鍵歷史時期之后,我國非政府組織已經進入大發展階段。在環境保護領域里,活躍著的有自然之友、北京地球村、綠色家園志愿者、中華環保基金會、中國環保產業學會、污染受害者法律幫助中心等組織。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成人環境教育方興未艾,這正可以作為非政府組織的用武之地,充分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開展環境意識的普及宣傳活動、環境保護領域的公眾參與活動、對環境保護的資助活動、有關環境保護科學和技術的研究、開發及其普及活動等,提高公眾對于環境的使命感、責任感和參與度。從生態德育的教育對象來看,過去我們往往把目光集中在學校、學生身上,通過分析發達國家成功案例,我們發現生態德育應當向全體公民發力,這樣才能形成遍及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良好氛圍,構成生態德育的社會網絡。因此,未來我國生態德育的發展不僅要對在校生廣泛地進行生態道德教育,還要探索以生活社區、職業群體、興趣組織等為依托,加強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教育力量的組織和配合。

2.多層次的生態德育體系,有利于強化教育效果。當今世界各地德育體系建設無論從理論發展方面,還是實踐操作方面,都呈現出綜合化發展形勢,即混合德育模式。混合德育模式注重從本國、本民族、本地區實際出發,根據教育對象年齡特征、認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來設置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強調形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校內外并重,教學與非教學活動共同參與的混合途徑和方式。我國生態德育存在著對象低齡、范圍封閉等缺憾,盡快完善生態道德教育的層次體系是我們迫切需要完成的工作。我國學校生態德育起步較早,積累了一些教育資源和方法,我們可以從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入手加以完善。針對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這些不同層次,細化教育目標層次,從整體上規劃德育內容、方法、形式,實現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教育內容的連續性和教育目標的一致性這三者的有機統一。然而,社會生態德育在我國發展較慢,因而有必要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經驗,引入生態德育也要“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理念,加快建成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生態德育系統。通過層次完善的生態德育體系,讓每位社會成員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能受到適時適勢的良好的生態教育,養成符合時展需要的生態道德品質和行為。

3.多形式的生態德育方法,有利于實現知行合一。觀察西方發達國家生態教育形式和方法,我們不難發現認知式教育、體驗式教育、參與式教育穿插其中,共同促進著生態意識和綠色行為的知行合一。我們的生態道德認知內容可以以認知式教育模式設置專門的教學科目,來傳授生態道德知識、生態德育理論等生態德育課程,但并不局限于此。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道德成熟的標志是能夠做出道德判斷并具有自己的道德原則,道德的發展不能單單依賴灌輸,德育應該鼓勵教育對象進行道德認知沖突的自我抉擇,發展道德認知力,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不同的情況和具體環境做出最佳判斷。體驗式教育是一種特定環境下的實踐教育,在素質教育的大環境中被廣泛應用,但在生態道德教育中雖也已應用,但存在著分布不均的問題,這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門對生態保護的重視程度以及教育教學水平等因素不無關系。但即便是有種種現實問題,體驗式教育作為一種更深層次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形式,它體現了個人道德提升與成長經歷的密切關系。我們的生態德育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和其他學科體驗式教學經驗,通過建立生態探索基地、提供長期進階式互動模塊等形式來加以充實。參與式生態德育是生態道德認知教育的實踐化環節,通過與自然生物、環保活動的接觸真切的走近生態,真切的感受生態危機的嚴重度和生態保護的急迫性。政府、科教文衛組織機構、非政府組織可以邀請社會成員參觀生態基地、喂養動植物、參與田間耕種和廢品回收利用等不同形式的環保實踐活動,增強生態道德意識和生態道德責任,讓參與者形成生態共識,共同踐行生態道德。

4.德法并舉的教化設計,有利于加強生態德育約束力。道德教化側重于自我控制,法律規范著力于外力強制。強調道德教化和法律約束并舉,是發達國家在生態教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成功經驗。人人自律的和諧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美好愿望,但現實生活中無法避免出現一些失范行為的出現,因此道德教化與法律規范要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結合我國的現狀,一方面是呼吁立法機構加快生態立法進程,有必要考慮將生態道德教育內容融于準則之中,加強生態道德教育法制建設研究與實踐,在國家層面確立目標宗旨和指導意見,在地方層面進行試點,制定地方法規和具體部署。另一方面是將生態保護法律法規納入生態道德教育內容,讓社會公民知法、懂法、用法,由內而外的端正個人認知,了解失范行為的個人懲戒和社會代價,從而規避與生態德育目標相悖的行為。生態德育作為道德教育照射進人與自然和諧可持續發展夢想中的一束光芒,昭示著德育的一種趨勢和方向。它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它幫助人類解決人與自然、當代人與后代人、本民族與他民族之間的利益博弈,它通過催化生態文明建設來推動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美麗中國”是我們的共同期盼,我們在生態德育的路上每前進一步,就離這個美好夢想的實現越近一步。

作者:王建躍郭玲單位:首都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