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校改革下的體育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11 05:48:39
導語:我國高校改革下的體育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我國高等學校體育教學現狀
國家在體育教學上安排了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十多年的體育課課時,并制定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系列法規文件。各高校在中共中央及教育部門政策的大力支持下,組建學校的體育管理機構以及體育教師在職前和在職后的培訓機構,并組織大量的專職研究者制定各種各樣發展條件的標準,完善體育課程教學制度。但往往很多學生在畢業時就與體育告別,10多年的體育教學并沒有使終身體育概念深入人心,也沒有培養出體育鍛煉的技能和良好習慣。研究表明,當前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普遍明顯下降。年輕人患上現代疾病的比率較十年前明顯增高:心臟病、中風、糖尿病、高血壓、骨質疏松、抑郁癥、肥胖癥等疾病趨于年輕化。截至目前,我國已經進行了6次全國范圍內的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結果顯示:現代疾病與青年人缺乏體育鍛煉相關。我國中小學生及大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表現出明顯的不協調,具體表現為:高身材、低素質;形態發育水平提高,體能素質差等特點。另外,我國學生近視率逐年增高,尤其是小學生、初中生近視率上升幅度明顯;肺活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等素質水平呈持續下降趨勢。導致學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我國廣大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內容陳舊而單一,形式單調且枯燥。傳統的體育課以體育技能和能力傳授為主,現代創新教學理念未能滲透體育教學實踐。
課程內容無法滿足學生的身心發展和需求,更談不上創造性,學生畢業以后根本用不上。比如,鉛球、鐵餅、標槍、跳高、跳遠等項目從小學重復到大學,前滾翻和后滾翻一翻就是十幾年,可實際上又有幾個人在課外或畢業之后把它們作為終身鍛煉手段呢?目前,我國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階段這種看似全面發展的體育教學未能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養成運動的習慣,從而導致學生體能不足,身體素質下降。從小學到大學的體育教學忽視了體育教學各層次的內在聯系與銜接。實踐表明,小學的體育教材安排應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育能力,全面發展小學生的基礎運動能力;初、高中階段,應著重培養學生的非競技性專項技能;大學階段,應注重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事實上,課程層次的簡單、重復成為體育課層次發展的“瓶頸”,與“終身體育”的理念嚴重脫節。高校的體育教學質量已成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新任務,也是今后改革創新勢在必行的目標。其次,我國學校體育的實踐探究雖然規模大,但各種問題糾葛纏繞表現出學校體育基礎理論的薄弱。
學者毛振明指出,目前影響學校體育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的問題是:(1)為什么教的問題:我們依然未徹底解明學校體育教育在促進人全面發展的諸多功能和作用機能;(2)用什么教、教多少,什么時候教的問題:我們至今未明確學校體育教育的內容最合理分類分法,最佳內容選擇標準及課程編排理論;(3)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我們至今未能清晰地揭示通過運動技能掌握的運動規律以及身體鍛煉效果的控制,未能解明通過教學過程發展體育品行的內容體系,方法理論與實踐模式。相較于其他學科,學校體育基礎理論的研究落后。學校體育教學理論的更新如何跟上時代的發展和的需要,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
高校體育教學是引導學生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需要以高校體育為試驗田、根據地,逐步探索出適合學校體育發展的路徑。
2.1高校體育教材和教學內容陳舊
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材大多圍繞傳授體育競技技能編寫,教學內容千篇一律、常年不變,沒有體現出當今社會發展對體育教學培養真正需求的內容,與時代不符,實用性較差。另外,體育教材的編排多數以運動項目的單項教學和訓練為主,脫離了現代體育教學的培養目標,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多數學生的參與需求。最后,教材的創編沒有考慮到學生個性、特長和興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依據教材知識形成一套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和鍛煉習慣。這些問題直接導致高校體育教學踏步不前,只注重灌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強調課的練習強度和密度,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2.2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模糊
高校體育教學,首先就是要設定教學目標。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設定在實施中未能將個人目標與社會目標有機耦合,未能把學生的身體、心理、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未能將學生的興趣、愛好與運動項目及運動理念結合起來,無法較好地實現學生個人的價值和社會價值。在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高校應本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來設定教學目標,體育教學目標的發展也應趨向于健康化、個性化和終身化。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其掌握一至兩種體育技能和終身鍛煉方法,是實現中國高等體育教育目標價值取向從社會價值轉向個人價值,多元化轉向自主運動能力培養的有效方針。愛因斯坦曾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源泉”,有了學習的興趣,才能不畏困難積極進取,從而到達成功的彼岸。目前我國已有部分高校的體育專項課根據體育項目的特點,向大學生傳授相關的技術技能,有些課程也注意到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以前相比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教學的目標仍有待明確。
2.3高校體育教學模式老化單一
多年來,高校體育教學一直延用傳統的結構模式:開始部分-準備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配合著“講解-示范-學生練習-教師巡回輔導-總結講評”來完成體育教學工作。譬如,在準備部分中,體育教師大都采用熱身活動,如慢跑、行進操、徒手操、雙人操等。這種固定的模式一成不變,雖然達到了一定的鍛煉效果,但會給學生帶來枯燥乏味的負面影響,使其逐漸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這種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課堂結構的教學模式是教師主體論的執行模式。這種模式以教師為主導,以單純傳授技能為主,忽視了學生的身心發展。雖然教學過程看起來統一而規范,但缺乏學生個性和特長的針對性,很難實現學生通過體育鍛煉獲得情感體驗和愉悅身心的需要。
2.4高校體育理論教學課時較少、授課質量差
多年來,由于受傳統體育教學思想的影響,很多人誤認為體育教學就是要學習運動技能,通過跑跑跳跳、鍛煉身體來增強學生體質,從而導致嚴重忽視了體育理論知識的學習和教學。具體表現在:(1)體育理論課安排占總的教學時數少,與運動技術課所占課時相差較大。據統計得知:大部分學校體育理論課時只占體育教學總課時6%~10%。(2)理論知識沒有形成相對獨立的科學體系,缺少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的體育理論教程??荚囍贫炔唤∪?,沒有把理論知識看成是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這一點從高校在授課教室的安排上就可看出,往往是等其他學科教室安排妥當后,才將體育理論授課的教室見縫插針,也不考慮體育理論授課的需要,這些安排傷害了體育理論授課教師的自尊心,嚴重影響教師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體育理論教學的開展。(3)體育教師往往重視技能教學,在理論知識講授時準備不足。有的教師缺乏語言表達能力,缺乏對授課技巧與藝術的研究,因此導致體育理論教學的質量不高??傊?,目前我國高校體育對理論知識教學還停留在淺層的意識上,沒有探索理論教學的規律與作用。這種輕視理論教學的現狀,已經嚴重影響了高校體育理論教學的正常進行,給高校體育教學帶來了損失。
2.5高校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設施嚴重不足
研究表明,我國許多高校一直存在著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設施嚴重不足的問題。有些大學雖然體育硬件設施較為充足,但由于課時安排和項目沖突、管理等現實問題的出現,實際可供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的場所嚴重不足。例如,有些高校體育場管設施本就缺乏,但限于體育法規定,學校的體育設施屬社區性質,也就順水推舟對外開放并承包收費。這意味著很多學校體育場館也在面向社會,直接造成了本校學生運動難的問題。體育設施的不足和體育教學設施的嚴重受限影響了高校體育教學水平的提高。
2.6高校體育教學評價體系不合理
體育教學評價指導教學目標的確立、內容選擇以及課堂組織實施的各個環節。對學生體育成績的考核是衡量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的重要部分,同時也是督促學生在課上和課下進行鍛煉的一種手段。在我國高校的現有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考核一直是以運動項目的技能課+達標(體質健康測試成績)+平時表現作為考核內容。這種評價視角相對單一,未能形成合理的評價體系,直接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的教學效果。
2.7高校體育教學隊伍結構不合理
調查得知,很多高校的體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首先,具有博士及碩士學位的教師所占比例較少,制約了高校體育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另外,高校體育教師的知識結構存在不合理的傾向,專業相對集中在傳統的籃、排、足等項目上,“一專多能”型的教師比較缺少,比較時尚的項目如街舞、肚皮舞、瑜伽、體育舞蹈等專項的教師很難引進。這些問題也嚴重影響著高校體育教師隊伍的建設。
3高校體育教學對策———改革與探索
3.1高校體育課程內容體系的改革與探新
長期以來,受我國課程管理體制的制約和競技體育發展的影響,高校體育課程大多以競技運動項目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體育課程各學段內容出現彼此銜接不緊密、低層次重復、陳舊的現象,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體育教學的目標過于局限于增強學生體質,忽略了體育鍛煉習慣及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不符合學生的身心特點,背離了現代體育教學的宗旨。體育教學內容體系的改革創新,是我國體育教學改革的一大突破口。體育教學內容“小學階段應以基礎為主;初中階段是小學向高中發展過渡時期,應是基礎加專項,重點考慮基礎;高中階段應是基礎加專長,而重點應該落腳在專長。”“大學階段,學生應熟練掌握兩項以上健身運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積極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發展運動才能,由此奠定終身體育的堅實基礎”[3]。根據青少年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規律,各教學階段的教學目標應循序漸進,即每名學生應在各體育教學階段掌握1~2項運動技能,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3.2高校體育教學目標改革與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是學校體育教育的最高層次,因此,體育教學應該以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來進行。具體來說只有實現小學、初中、高中各層次的教學目標后,高等教育最高層次的教學目標才有可能順利實現。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身體形態發育和運動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走上社會、實現社會價值的鋪墊階段。這是一個學生實現由個人價值向社會價值轉變的關鍵點,因此,高校教師應傳授并督促學生掌握終身鍛煉方法,培養他們的終身體育意識,使其養成終身鍛煉習慣,進而提高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無疑,高校體育教學的重中之重在于幫助大學生掌握符合自身需求的體育技能和體育項目,以此培養學生對體育鍛煉的熱愛和終身體育的習慣。
3.3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項目的改革與創新
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項目的改革與創新是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隨著時代的發展,多數學生更為傾心于娛樂體育和休閑體育的相關項目。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圍繞課程類型、教學大綱、教學項目等進行,不斷地更新高校教學內容;應盡量提供多種課程組合,使學生可以依據愛好選擇感興趣的課程組合學習,從而將興趣發展成為愛好。有些高校正在逐漸將健美操、肚皮舞、拉丁舞、交誼舞、瑜伽和太極拳、武術、跆拳道,以及新興項目氣排球、軟式網球、音樂太極、國標舞納入體育選修課程。更為豐富的體育教學內容可以增長學生見識,提高他們的運動興趣和參與意識,培養團體合作意識和鍛煉社會適應能力。這些項目本身就具有較強的新奇性、趣味性,能滿足學生的探知欲和好奇心,也體現出顯著的體育鍛煉效果,具有較強的實用價值,因此深受大學生的歡迎。
3.4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
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改革的基礎上,高校教學改革還應逐步形成和完善一套能夠適應不同單元、不同類型的合理教學模式。這套教學模式將引導高校體育教學向多元化發展,包括培養身心健康和終身體育意識;傳統內容與新興內容結合,增加新型運動項目,重視舞蹈、韻律操和其他娛樂活動;主教材與輔助教材相結合,強調學生的個人興趣,以興趣為中心引導自我完善;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相結合;一般教學手段與多媒體教學手段相結合,增強體育知識傳授的趣味性;對學生的動機態度、過程與效果進行三位一體的評價,使體育學習的過程成為師生主客體間相互作用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評價學會評價。另外,還可以通過組織體育社團、俱樂部、運動會、競賽等形式配合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終身體育意識。
3.5高校體育理論知識教學的改革與探新
體育給予人的好處不僅是在身體上,也體現在智力和心理上,以及提高人的素質上。所以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不斷更新體育教學觀念,深化體育理論教學改革。從功能上看,高校體育不僅是強身健體,還具有傳遞文化、娛樂身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和愛國主義教育、促進學生社會化等社會功能。從目標和范疇來看,高校體育應包括體育教育、競技教育、娛樂教育等。因此,應該全面認識高校體育的各種功能,從自然的、文化的、教育的、生理的、心理的各個角度進行深入考察和探討,將單一的強身健體功能體育價值觀轉變為多功能的體育價值觀。高校體育理論知識必須與實踐相結合,以滿足大學生對各種不同價值層次和不同功能的需要,以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對高校體育教學的要求。高校體育理論知識教學要從制定目標、選擇內容、確定時數、健全考試制度等方面形成一套體系。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要考慮到現代社會的發展對高校體育教學的新要求,結合理論教學的特點。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從多方位、多角度展示體育的功能和對人類發展的重要作用。另外,還要從改革與更新的理念高度去認識,從功能、作用、目標等多層面,全方位地去認識。所以,很多學者呼吁增加體育理論時數,由原來總課時的6%~10%增加到20%比較適宜。體育理論教學還要盡快完善制度,建立理論試題庫。理論考試不能再流于形式,要使高校理論知識教學向科學的軌道推進。
3.6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
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使體育教學實現三個轉變:由傳授型向引導型轉變,由形式型向實效型轉變,由枯燥型向快樂型轉變。為了達到以上目的,高校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也要不斷更新知識,開拓新學科,探索新領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體育教學中過分偏重講授的教學,積極采用啟發式、發現式、互動式、探討式、研究式等教學方法。例如,筆者在教學實踐中,課前準備部分往往增加一些體育游戲,這個環節具有集體性、趣味性、動態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可以營造出一種愉悅、寬松、奮進的學習氛圍,深受學生喜愛。
3.7體育教學評價體系改革與創新
目前看來,高校體育教學只有建立起一種多角度、多方位的綜合評價體系,才能使體育教學評價真正地發揮其反饋和督促的功能。根據體育教學目標和體育教學原則,體育教學評價體系需要對體育的“教”和“學”的過程及其結果進行價值判斷。一方面,高校體育教學的考核不光要注重檢查學生的學習和技能掌握情況,還應將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態度納入考試內容。如,從體育態度、體育知識、運動參與、運動素質、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個體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多方面對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和體育能力進行綜合考評,做到更合理、更科學地評價學生成績。另外,評價中還應把教師的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結合起來,通過自省、自評、自我反饋和相互取長補短,幫助學生更有效、更積極地自主學習。另一方面,動員、組織全體師生對教師的“教”,即教學內容,教師對教學過程的設計以及教法、教態進行評價,為教師的教學決策服務。此外,教師可通過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方面進行自我評估和教學總結,以便及時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調整教學目標,取得最佳的效果。再者,教師通過觀摩與評議、評優及教研活動等方式進行同行互評,以實現體育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
3.8重視體育教學設施建設和高校體育教師人才的培養
深化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合理利用充足的體育場館和器材,還需要一大批學歷高、知識淵博、業務精深的專家和一支愛崗敬業的體育教師隊伍。因此,高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具備一定的教學設施,還需要一批符合新世紀發展的新型體育教師人才。高水平的體育教學設施支撐高水平的體育教學。一方面,學校體育教學設施需要在不影響本校體育教學的前提下開放。高校應為學生的運動、訓練、群體活動提供充足的體育設施、器材、活動場地;另一方面,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不應以營利為惟一目的,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需要對學生做到“內外有別”,比如在某些時間段內對學生無償開放。高水平的體育教學促進高水平的師資。高校教師是教學改革的引擎,高校是科研創新的戰略高地。高校體育教學的出路在改革,改革的關鍵在教師。作為高校體育教師,應該牢固樹立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時刻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不斷地總結與探新[4];時時刻刻給自己充電,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體育教師還要加強自身的文化素養,不斷提高理論水平和教學能力,這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外,高校實施教師培訓和繼續教育工程,可以優化教師隊伍知識結構與學位結構。高校加大對人才和科研的投入,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可以助推體育教學不斷發展。
4結論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是實現高校體育教學目標,完成教學根本任務,增強教學效果的惟一途徑。要培養大學生終身運動的習慣,高校體育教師應率先在教學中履行終身教育理念。實踐證明,有好的體育教師,才有好的體育教學。高校體育教師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要的幫助學生向體育學習的生活化、終身化方向發展,培養他們的體育創新意識,激發創新動機,鑄造創新人格。各類高校的體育教學要堅持嘗試,大膽創新,爭取為教學目標、教材的選用、教學模式到教學方法、評價體系和人才培養等方面的改革提出更多深層次、前沿性的策略。
作者:馬金鳳工作單位:河南大學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