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初中生學習數學提問題的意識培養

時間:2022-10-18 09:30:00

導語:獨家原創:初中生學習數學提問題的意識培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初中生學習數學提問題的意識培養

摘要:數學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科,我國傳統的初中數學教學過多注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教育,很少關注學生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創新意識的培養。無論是從教育的價值方面考慮,還是從已有的理論成果及一線數學教師的經驗考慮,培養學生發現和探究問題的意識,都是初中數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必要途徑。

一問題對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作用

1.能讓學生體悟到解決問題的樂趣

提問題能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問題解決活動過程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從認知角度來看,學生經歷完整的“做數學”過程:從實際問題中發現數學關系—尋找其中的數學規律——求得數學解——轉化為原問題的解推廣原問題的結論或者求解方法等,有助于其積累豐富的認知活動經驗,從中發展自己對問題及其解的理解,有利于創新意識與方法的發展。

2.問題能使得師生互動性更強

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參與的腦力勞動過程,教師與每個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對話,共同琢磨討論"師生之間的思維一起跳躍。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鍛煉他們的發現能力、質疑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切不可干癟無味,冷若冰霜,學生課業負擔重,碰到干癟無味的課,厭學情緒就會悄然而生,厭學是求知歷程中的大敵,而情趣橫溢的課是抵御這個敵人的最有效的武器。

3.問題意識在有效的學習活動及實踐中強化

學生所學知識來自實踐,最終也會用到實踐中去。實踐應該成為創新學習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提倡學生自主思考,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創新與創造學習的過程應該是再創造的過程,而不是純粹的模仿和記憶,通過思考獲得的知識記憶才是長久的。

4.提高教師的反思性教學水平

美國學者波斯納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的成長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其發展將大受限制。荷蘭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說“變的有意識及易于反思是水平提高的手段”。教學是有缺憾的藝術,反思把教學的終點變為新的思考的起點。教師要不斷地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進行反思性學習,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作為實踐活動,反思性教學的反思不是經驗型教師教學后簡單回想一下自己教學情況的反思,而是一種可重復實驗的有研究意義的反思。第二,它用科學和人文統一的方式解決教學問題,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這使得參與反思性教學的教師獲得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機會。有較高反思能力的教師才能在教學中很好地引導學生,對教會學生什么、怎么教做到心中有數,而且對學習過程能夠積極地計劃和調控,從而使教學過程不斷得以優化。著力克服重教輕學、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結果輕過程等傳統教法的弊端。

二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的對策

中學階段,是學生從童年向成人的過渡時期,是他們個性形成,走向獨立生活的重要轉折時期。此時,初中生的興趣開始分化,自我意識增強,初步掌握了一些系統的科學知識,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思維活躍、敏感,思維的創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顯。因此,在數學課題學習的實施過程中,首先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再逐漸由學習興趣轉化為自覺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從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中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的能力,并使學生通過適當地探究活動,能夠解決稍有難度的問題。

1.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是“確定、理解和運用數學的能力,以及對數學在每個人現在和未來的個人生活、職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需求的良好的判斷能力。數學素養有賴于對數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熟練程度,還包括現代社會所必需的進行數學式的思維和工作的能力。這些能力包括:數學問題的提出、理解和評價數學論證、選擇表達數學情景的方式等。數學素養的核心過程是通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通過提出、形成和解決數學問題而進行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使學生創造性地、積極地處理數學問題,能夠用數學術語去解釋和形成新的問題,處理復雜的信息,簡化解題的步驟,能夠在不熟悉的情境中確定和應用相關的工具和知識,運用洞察力去發現合適的解題方法,從而形成更高層次的認知過程。

2.加強數學運用能力教學

數學運用能力是目前數學教學的薄弱環節,因此提高學生數學運用能力是提高數學素養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應注意開展模型教學及數學建模能力訓練。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建模提出了明確要求。標準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培養學生數學建模能力是培養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建模能力訓練對學生是十分必要的。培養學生建模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3.突出基本教學思想和方法教學

在數學教學活動中,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知識是兩個有機組成部分。掌握了思想方法可產生和獲得知識,而知識中又蘊藏著思想方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正是由于這種辯證統一的關系,決定了我們在教學中,在強調知識的同時還得突出思想方法教學。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如概念講解、定理證明、例題解答,都蘊含著大量的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教師要善于挖掘,在知識教學的同時,始終滲透必要的思想方法傳授。

4.尊重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家羅杰斯指出:“有利于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社會心理學也認為環境對人的個性發展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由于提出問題能力集中地體現了學生的主動探索精神與思維的開放性,因此,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教師必須尊重學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教師有什么樣的學生觀,就會對學生采取什么樣的態度和方法。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視學生為學習的主體,充分愛護、尊重學生,創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才能消除學生課堂上的緊張感、焦慮感,使學生充分展示個性。

5.提供多樣化教學活動

提供多樣化教學活動是體現學生主體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學中通過向學生提供多種不同的教學活動,如:觀察、研究、動手實踐、討論交流等等,來改變傳統的過分依賴接受記憶、機械模仿的數學學習方式,給學生提供探究發現、嘗試錯誤和猜測檢驗的機會,使教學內容`的處理具有探索性、發展性,具有一定新異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同時要盡可能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體現教學內容的應用價值。這樣就能保證給學生提供有效的數學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質疑提問,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的見解、思路和提出問題的機會,促進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發展。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中,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活躍思維,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獨立思考,發現問題,鉆研問題。

總之,學貴在“問”,學起源于問,學總是和問緊緊相連。讓學生學會做學問,首先就是學會問,要培養其問題意識和自主提問能力。問題意識是創新的基礎,是科學發明與發現的源泉。張衡要是沒有“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事,用什么方法抓住這一剎那的震動?”的疑問,就不會制成地動儀。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提問能力,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帶著更多的問題走出課堂去探索,不要讓我們的學生光學不問,不要讓我們學生眼中的問號逐漸變成句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