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分析

時間:2022-12-24 10:53:34

導語: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分析

摘要:結合目前高校培養特點和大學生自身特點,提出從溝通能力、創新能力、自學習能力、社會實踐能力、為他人服務意識、團隊意識等維度,結合專業教育、素質教育和思政教育,從課堂到實踐,全面探究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就業能力的方案和措施,助力提升大學生應對人工智能時代的就業能力和競爭力,助力新時代“中國智造”人才培養。

關鍵詞:人工智能;創新能力;教學改革;就業能力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伴隨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多種創新科技開始在國內外得到迅速發展,人工智能技術日新月異地進入實質性的應用階段,盛大的信息技術科技革命一下子把人類社會推到了當下的人工智能快速發展時代。無人貨倉、無人駕駛、智慧醫院和看病機器人、琴棋書畫機器人、智慧小區、智慧交通等等,人工智能已經并且會不斷地替代人類去完成很多工作,就像曾經的制造業、建筑業、采礦業、紡織業等行業,隨著工業革命對應的是一大批人下崗而重新就業一樣,日漸發達的人工智能技術,會引發很多行業新一輪的下崗和再就業[1]。人工智能勢不可擋,大學生如何提升就業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與此同時,大學前的小學、中學,也正在進行教育深化改革,自2018年起,人工智能編程納入部分省份的高考內容。高校處于為社會輸送新時代創新性人才的重要位置,面臨著新的教育挑戰,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創業能力,已經變得和傳播前沿知識、專業技能同等重要。只有培育產業需求的高質量人才,才能使其提升專業技能、就業市場競爭力和創新創業能力,真正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二、如何培養創新能力和溝通能力

洞察力、理解力、溝通力、隨機應變能力和創造力,均是人類比人工智能最大的優勢。然而,不少大學生把自己禁錮在教室,疲于應對標準化的考試,標準化的考試培養出來的標準化人才,輕易就會被運行一道標準化程序的機器所代替。學生總是要離開教室,踏入社會,走上自己的工作崗位。因此,開闊視野,與他人溝通,培養自己的隨機應變能力和靈活溝通能力尤為重要。比如,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美國著名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史蒂夫•喬布斯,絕對不是把自己固定在一個地方,疲于應付什么考試,而是想盡一切辦法挑戰未知,不斷激發靈感,才會有偉大的創新問世。首先,需要自我解放。積極參加感興趣的且能主動參與其中的調研、社團、會議、交流會等社會活動,與他人溝通,了解他人,了解社會需求,表達自己,豐富經歷,增加閱歷,汲取精神營養,激發創意。其次,拓展學習視野,將學習的空間從書本、教室,延伸至互聯網、慕課平臺、電子數據庫檢索平臺、圖書館資源等,獲取更加豐富的信息,學習知識的同時了解感興趣的專業領域或行業領域的最新動態。不僅要“破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從書本中走出去,做中學、學中做。去教室外的任何地方探尋自己想知道的問題的答案,創意無處不在,處處都有學問。只有身體力行地去做了才會有收獲,只有在不斷摸索中,才會有價值的創新,實踐出真知!

三、培養專才 更要培養通才

專才是很多行業最緊缺的需求,而通才比專才更具有優勢。一個專業很專的人才,很容易被一個專業更專的人工智能技術代替,因為深度學習算法本身就是由專才創造出來的,且有自適應和自學習能力,具備多項專業技能的通才,是人工智能很難超越和替代的人才。集多個領域專業于一身的通才,具有深度且全面的思考能力,具備有效解決問題,尤其是復雜問題的能力。高校該如何培育呢?首先,專題學習是必由之路。專題綜合學習,開闊眼界,全面分析,真正讓自己變成專才。其次,教務改革勢在必行。完善的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能夠讓大學生充分地自選,減少限選課,選課后進行評估,達到培養目標。為學生服務是根本宗旨,盡可能地給學生最大的選課權。加大師資建設,支持小班開課,化大班為小班,支持教學模式多樣化。學生根據興趣和專長進行主動學習,更容易有效地深入學習,小班培養更容易精益求精地達到培養目標。再有,重視通識教育。人類的品行、文化、智慧及淵博的知識,相對不容易被人工智能代替。通才教育可以極大提升大學生未來的職場競爭力。

四、培養深度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

社會市場變化如風云,對于每個就業創業者來說,深度學習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是必須修煉的技能。比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任正非,主修建筑學專業,自修三門外語和多門其他大學課程,自學通信技術和金融,不僅倡導全體員工終身學習,而且身體力行終身學習,讓華為成為通信領域里持續三十多載的創新領跑者。只有不斷學習,才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逐步適應社會的變化,在市場競爭、職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具體培養方案:(一)教學形式改革。90后和00后的學生主體,具有新時代獨特的認知方式[2],傳統滿堂灌式的教學方法和低質量的作業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學習需求。靈活多變、智能化的“金課”是時代所需,更是學生成才所需。讓學生擁有獨立的思考過程,啟發式誘導學生深入地去學習知識,布置有綜合性、創新性且有挑戰性的作業,給予評價和建議。每個學生依靠內驅力進行主動學習,并且不斷樹立新的目標,目標明確,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內驅力和奮斗熱情,想盡一切辦法去做最有效的事情。為了目標果斷地執行,這是任何一個出色的就業者必備的職業能力之一。不合時宜的教學形式已經不能滿足時展的需要,只有教學改革,才能解放學生的學習力。(二)考核體制改革。標準化的考核方式,低成本的補考和重修,對于學生深度學習能力的培養都是拖后腿。既然能輕松拿到學分,就無需如哈佛大學的學生一般每日休息4個小時,其他時間努力地鉆研學習。考核內容和考核方式同樣需要創新。兼具公平、嚴格和創意誘導的考核是一種有效的深度學習激勵手段,不拘一格育人才。(三)降低轉專業門檻和提升畢業門檻。學生愿意提交轉專業申請,說明他已經做出了選擇,更傾向于新專業,不妨降低門檻給他機會。畢業門檻必須提高,嚴進嚴出。因為“中國智造”需要具有工匠精神和良好職業精神的新時代人才[3],大學生必須具備深度學習能力,實實在在拿夠學分才能畢業,嚴禁濫竽充數。“有水分”的畢業生步入職場,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短板不會自然消除,要么成為職場障礙,要么終究需要自己補齊。

五、強化為他人服務的意識

大學生終究將變換角色為社會人員,必須具備為他人服務的意識和能力,良好的行為修養是每個人職業生涯里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首先,重視德育教育。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各類課程都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立德樹人”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之一[4]。強化美德意識,比如最后離開要關燈、不逃避復雜的事情等,雖然是小事,但體現一個人對責任的態度,而且強化了敬業、責任、尊重他人等方面的意識,強化行動意識、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是培養職業素養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其次,重視社會公益勞動。社會志愿公益服務、社會捐贈、公共場所義工等的公益活動,培養為他人和社會服務的能力,也是一種陽光心理素質的強化。通過公益活動提升綜合素質,為將來進入職場積攢經驗值。

六、強化社會實踐能力

絕大部分大學生跨入大學校門之前,活動軌跡限于校園和家庭,否則會被老師和家長貼上“不務正業”的標簽,這嚴重抹殺了學生了解社會的機會,為將來踏入社會增加了認知社會和給自己清楚定位的障礙,畢竟學生早已經是獨立的社會個體。因此,社會實踐能力也是每位大學生生存的基本技能,越早接觸社會就會越早了解自己和他人,早立目標、早做打算,積累更多社會經驗,更加珍惜一切有利的機遇,更早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培養自己的創新創業能力利大于弊。在西方發達國家,尤為重視社會實踐能力。在西方國家,精英教育的重要環節就是社會實踐,從小學起就開始參與簡單的社會活動,進行社會歷練,培養服務社會的能力。通過接觸社會發現社會規則,積累生存經驗,增長智慧和擔當能力,更容易將自己歷練成社會精英人才。培養方案有以下幾點:(一)重視實踐環節。實踐環節重于課堂教學。實踐環節對知識的應用和深度理解最有益。實踐環節要以實踐效果為導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根本目的,給學生布置高質量的創新實踐任務,同時進行有效指導。實踐能力是實用性創新性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因為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現實問題,甚至是復雜的問題,實踐環節是大學生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徑。(二)校企合作。學生修讀其他課程的同時,需要有成效的企業培訓或企業實習。首先,讓學生和學校導師雙向選擇,組成團隊,在導師指導下有選擇地和企業進行合作培養,除了少數能力強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解決,需要被因材施教地領進門。邀請企業或企業人員來學校,進行針對性地學習和實戰,是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三)產學研相結合。讓大學生進入產學研產業基地或參加產學研項目,根據產業需求,讓學生了解書本理論與現實生產的差距,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和職業素養。

七、培養團隊意識

無論創業或就業,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離不開一個默契的團隊。比如,李彥宏創建的百度公司,擁有中國最為優秀的技術團隊,讓中國和美國、俄羅斯、和韓國并列成為全球擁有搜索引擎核心技術的四個國家之一。首先,參加集體活動。鼓勵學生多參加團體賽、對抗賽、創新創業項目或比賽。其次,攻堅型實踐環節,或因工作量超大,或因學時不足,學生必須團結而為,老師可以簡單幫忙分解任務或分工,團隊協作的成功會讓學生感受到團隊的力量,并產生自豪感。

八、結論

目前,高校學生在就業方面,不少畢業生低起薪直接就業,創業者寡。在人工智能迅速崛起的時代,市場經濟復雜多變,而大學生閱歷有限,對自己的專業領域、市場需求、未來發展不能看得長遠,高校除了就業指導課程,對大學生進行務實指導,讓其不斷調整自己,自我提升職業素養外,其他培養環節也需助力大學生應對未來極具人工智能挑戰性的就業或創業,從而實現為社會輸送大批真正服務社會的高素質人才,這不僅僅是對學生負責,更是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王作冰著.人工智能時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2017.

[2]呂寧,由馨媛.00后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行為規律調研及其應對[J].大學教育,2019(9):98-100.

[3]王靖.新時代工匠精神的價值內涵與大學生職業精神的塑造[J].中國高等教育2019(5):60-62.

[4]高德毅,宗愛東.課程思政: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31-34.

作者:韓紅玲 王暢 馬斌 單位:華北水利水電大學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