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寡老弱貧困人口精準扶貧對策分析

時間:2022-09-08 04:14:45

導語:孤寡老弱貧困人口精準扶貧對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孤寡老弱貧困人口精準扶貧對策分析

2014年1月26日,赴內蒙古調研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時強調:“我們黨員干部都要有這樣一個意識:只要有一家一戶乃至一個人沒有解決基本生活問題,我們就不能安之若泰;只要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憧憬還沒有變成現實,我們就要毫不懈怠團結帶領群眾一起奮斗。”

一、做好孤寡老弱貧困人口扶貧工作的重大意義

近幾年以來,孤寡老弱的貧困人群備受關注各地政府也采取了多種措施來實現其脫貧。“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強調到2020年通過產業扶持、轉移就業、易地搬遷、教育支持、醫療救助、等措施解決5000萬左右貧困人口脫貧。”在東西部扶貧協作談會也指出,“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所面對的多數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需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抓工作。要堅持時間服從質量,科學確定脫貧時間,不搞層層加碼。要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我們都很清楚中西部一些省份(直轄市、自治區)貧困人口較多,貧困狀況較為嚴峻,精準識別與扶貧難度更大,尤其是農村孤寡老弱貧困人口。可見,對于我們能否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孤寡老弱群體的脫貧、精準扶貧的工作的重要性就凸現出來,對于我們整體目標實現也將會具有戰略意義。盡管我國脫貧扶貧的效果總體上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我國貧困人口大量的減少,貧困地區面貌也發生顯著變化。但是針對農村孤寡老弱貧困人口仍然存在一些問題,脫貧任務依然嚴峻。

二、孤寡老弱貧困人口的基本現狀

貧困問題在全世界都是普遍存在的,貧困問題能夠在社會生產生活中產生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那么貧困是如何定義的呢?劉豪興教授認為貧困是一個歷史、地域的綜合性概念,是指人們收入、生活差距的相對狀態。英國社會學家比德•湯森認為“當個人、家庭和社會集團缺乏必要的資源,不易獲取食物、參加活動、擁有公認的居住和生活條件,并且被排除在一般的居住條件、社會習慣和活動之外時,即為貧困。”[1]在貧困人口中,有一類特殊困難的群體,即孤寡老弱者,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目標,其生活狀況及其轉變直接關系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成敗。本文關于孤寡老弱的界定是:一是無兒無女,獨身一人,年齡一般在45歲以上,身體狀態較差,甚至身患慢性病、肺病或其他疾病等;二是空巢老人,年齡多為55歲以上,多為一人在家或者是兩位老人,親人看望次數少時間少;三是身體殘疾,比如視力有問題,耳聾,啞巴等群體。為了調查孤寡老弱人口的生活狀況以及扶貧工作的效果,我們組織研究生成立課題小組,專赴皖南山區某縣實地調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該縣地處安徽省東南方向,長江三角洲西邊,皖、蘇、浙三省的交界處。調查小組包括帶隊老師一行十人,八人組成4支小分隊。我們小分隊走訪了該縣的54戶貧困戶,切實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態,到底有沒有脫貧,生活是不是到達了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通過走訪這些貧困戶發現,基本都是孤寡老弱的貧困人口。其生活中基本的狀況比較差。具體表現如下:(一)居住條件臟亂差、環境惡劣。絕大部分的孤寡老弱貧困人群居住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修建的土坯房里面,居住條件差設施不足,因身體健康原因無法改善,導致住宿環境惡劣;因經濟原因無力修建房屋,導致無房可住。有些孤寡老弱貧困人口居住在村委會以前的破房子里面,上面的瓦片破碎,零零散散的大小窟窿。有些享受國家危房政策進行了重新修建,但面積狹小僅夠老人居住。如果這個問題解決不好,老人們的衣食住行就難以得到妥善的安排。(二)經濟收入低。該縣耕地面積少,種植面積多為山地,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經濟效益不高。孤寡老弱群體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成分較重,種植作物普遍以山竹為主。在收入方面,主要來源是出售掃把,因手工速度慢和交通不便,產量較少,價格較低。在走訪中,身體素質好的老人以此謀生,而身體素質差的老人并無此收入來源。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經濟發展的方式,給再多的補貼、實施再多的優惠政策也是無濟于事的。貧窮依舊貧窮,只有徹底的改變人們對小農經濟的陳舊觀念,才能從根本上走向脫貧致富的道路。(三)養老基礎公益設施薄弱。通過走訪貧困戶的過程之中,我們發現,農村現有的養老機構如養老院、福利院以及敬老院等公益機構存在著設施不健全、管理不善、運行狀況不佳,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以至于形同虛設,同時浪費了財政資金。另一方面,這些養老公益機構和設施數量較少,隨著孤寡老弱群體年齡的逐漸增大,可能會陷入既沒有后代的照顧,又沒有養老送終場所的境地,這將帶來較大的社會問題。(四)幫扶措施缺少針對性。部分幫扶責任人制定的幫扶措施單一,主要是低保、五保等資金。幫扶方式主要是物質支援,缺少對孤寡老弱的精神幫扶。有些孤寡老弱人群在物質生活已經得到滿足之后,缺少在感情和心靈撫慰,產生孤獨感。在幫扶的內容上,重形式輕能力,沒有針對孤寡老弱群體特點實行有針對性地扶持工作,特別是自食其力能力的幫扶。如有些技術特長、民間手藝的人員,缺少原料來源和市場營銷,有些技術難題無法自我解決,需要幫扶人員提供支持。如果幫扶沒有針對孤寡老弱群體的實際情況執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更難以達到脫貧的目標。所以幫扶干部要做更細致的工作,懂得精準扶貧,研究貧困情況和貧困原因等。這就需要幫扶干部有創造性的扶貧,切身體會貧困戶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對策,做到靈活脫貧。

三、孤寡老弱貧困人口問題的原因分析

根據調研情況,我們可以將孤寡老弱貧困人口原因大體歸結為三類:第一種是孤寡老弱群體自身的原因;第二種政府管理部門的原因;第三種社會救助和環境等方面的原因。(一)孤寡老弱群體自身的原因。美國人類學家奧斯卡•劉易斯于1959年提出“貧困文化”的概念。他認為,“貧困者之所以貧困主要與其所擁有的文化有關。首先,貧困文化是一種亞文化,是一種與主流文化不兼容而處于邊緣狀態的特有文化。處于這種文化之中的人們有種強烈的宿命感和無助感等,同時不能在廣泛的社會文化背景中認識自己的困難。其次,貧困文化具有代際傳承的特性,對周圍人和后代都會產生影響,使貧困得以維持和繁衍。”主要原因是農村文化程度整體偏低,參與意識不高,主觀能動性不夠。農村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守人員尤其是孤寡老弱群體一般都是文化程度較低、年老體弱,他們居住在邊遠山區,與外界聯系不緊密,對外界形勢發展變化知之甚少,其思想觀念仍停留在以前。鑒于孤寡老弱群體以及這種現實情況,這些貧困人口缺乏發展的動力和信心,安于現狀就是他們認為最好的狀況。導致對于政府的幫扶工作以及貧困戶的優惠政策不了解,不知道,不參與,不關心。或者出現相反的狀況對政府救助的期望值過高,爭當貧困戶,一切依賴政府,形成“等、靠、要”的思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缺乏。有的地方農村傳統孝道觀念弱化,子女認為養老要交給政府,對自己的父母不問不顧。[2](二)管理部門的原因。一是相關部門政策宣傳力度不足。部分基層干部對精準扶貧政策學習不深、了解不清、理解不透,導致貧困戶對扶貧政策、扶貧內容理解不到位、認識有誤區,導致扶貧政策無法落實到每家每戶。二是目前的貧困衡量標準不具有客觀性。標準因人而異,對貧困戶家庭經濟收入難以精確計量。貧困戶是按照行政程序選出來的,農村家庭經濟收入渠道多且有一定的隱蔽性,只能根據本人申報,走訪村民所得,無法精準衡量貧困戶的家庭經濟收入,從而導致貧困戶產生具有主觀性,扶貧不具備精準性。(三)社會救助和環境的原因。一是社會救助形式單一。由于救助對象的特殊性,僅僅依靠五保、低保生活僅能夠維持生存,尤其是一些偏遠地區,物資匱乏,調研的數據中社會救助一覽項目少,資金少。有些也僅僅指的是年前村干部給的300~500元的福利。雖然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物質救助、現金救助,但是難以覆蓋全部的孤寡老弱群體。二社會關注度低。目前許多社會機構、志愿者組織、愛心團體目光都聚集在一些典型的事件和地區。而對于農村孤寡老弱貧困人口少有關注。三是自然環境的原因。孤寡老弱貧困人口所處的地理位置處于低山和丘陵地帶,群山環繞,距離中心城鎮和經濟發展地區較遠,遠離交通主干線。

四、孤寡老弱貧困人口精準扶貧對策

(一)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組織基礎

國務院出臺《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指出“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必須解決好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的問題,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切實提高扶貧成果可持續性,讓貧困人口有更多的獲得感。”因此幫扶工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組織基礎。充分發揮各級黨委的領導、協調各方的領導力量,切實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黨員干部的建設,使其成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

(二)切實提升孤寡老弱群體的勞動技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孤寡老弱貧困群體的幫扶不能全部指望政府,提升貧困人群的自食其力的能力是最為重要的,特別是針對他們的具體情況和個人特長,一人一法,讓他們真正脫貧致富。社會學中的“3M”理論提出了遺傳人、經濟人和問題人的假設。其中“遺傳人假設”是指貧困與個人遺傳因素有關,這種遺傳因素主要指人的智力水平。對于此方面來說實現其能力增長是具有困難的,從側面來看也為我們扶貧提供了更加精準的角度。“經濟人假設”指貧困是個人經濟上的失敗所導致的,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及結果完全負責,對于此人群絕不能把他們也當作遺傳人來對待,他們的能力增長是具有很大的空間。主要包括:管理能力,資金獲取能力,應災能力,信息獲取能力等。針對這部分的孤寡老弱群體來說,缺少能力正是他們的短板,需要我們去“補短板”。例如,在我們走訪過程當中發現,有些孤寡老人一個人守著一片山,但卻只是守,無法變成自己的“金山”,缺少管理能力的他們不知如何使這一“金山”變成自己的收益。再如有些老人扎掃把,技術精湛,但缺少市場信息,不知市場的需求,產品的附加值不高。可見,孤寡老弱群體脫貧的速度某種意義取決于能力增長的速度。[3]

(三)加強文化扶貧力度

“問題人的假設”是指出生于道德約束松弛、家教環境惡劣、缺乏理財能力的“問題家庭”的人不易融入主流社會,難以獲得較高的穩定的收入。因此需要加強文化扶貧力度。農村往往是現代文化的薄弱之處,特別是處于封閉環境下的邊遠地區。辛秋水提出“扶貧扶人,扶智扶文”的方針策略。文化扶貧的方案涉及多方面具體內容,包括設置貼報欄,建立貼報欄群、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建立圖書館、民主選舉村干部等。這些對于加強文化扶貧與提高人的素質提供了高水平的硬件設施。但是對于問題人這些外部條件并不能讓他真正的坐在教室去學習,應切身的考慮問題人所處的環境和心理問題。我認為此應該一對一進行心理輔導,讓問題人樹立自己的信念,自身有要改變要自強要學習的動力。也就是說“扶貧需先扶智,扶貧需先扶知。”[4]

(四)完善醫療保障制度,擴大和提高醫療機

構數量和質量貧困地區要加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和完善,使貧困孤寡老弱群體老有所靠,病有所醫。政府部門應該擴大醫療機構的數量,尤其是路途遙遠、山地較多、交通不便的地區。必須改善就醫條件,配論壇56備醫療人員,提高質量。加強醫療衛生的宣傳,定期組織體檢,對殘疾和重大疾病的人員實行醫療救助政策,消除因病致貧和因殘致貧。

(五)關注心理健康,提升孤寡老弱群體的生

活質量長期以來,孤寡老弱群體中許多人存在著心理健康的問題,這些群體多為孤身一人,身體較差,加之身體疾病和冷清的外部環境,表現為悲痛、后悔、自責、憂郁、感覺被社會所拋棄。他們不能夠主動的融入社會,周邊人群也不能接受他們。形成一系列社會問題,甚至釀成案件,影響社會的和諧與安定。我們應從根源入手,動員社會和家庭主動與其接觸,給予人文關懷,創造孤寡老弱群體的喜愛的生活環境。除此之外,引導志愿者(特別是大學生)將此群體的服務納入活動的日程。目前,志愿者的服務集中于大城市,要通過媒體、微博、微信等方式推送孤寡老弱貧困人口的狀態,倡導志愿者深入貧困地區,關愛這些孤寡老弱群體。

(六)建立孤寡老弱群體專項社會建設基金

我國有必要建立一個孤寡老弱群體專項社會建設基金,一方面不僅可以援助孤寡老弱群體的社會建設,包括養老院、敬老院以及福利院基礎公益設施建設。另一方面,最重要的在側面可以保障孤寡老弱群體的生活,免除后顧之憂。關于基金來源,我們可以從幾方面入手:中國貧困地區不能只是依靠中央和地方財政的撥款,這遠遠是不夠的。比如經濟發展地區向貧困地區孤寡老弱群體進行募捐;社會各界精英人士捐款。地方政府同時可以設立專項儲備孤寡老弱群體的捐款賬戶,包括一些林地資源開發、旅游資源開發以及出讓土地使用金按一定的比例的收益劃撥到儲存賬戶。

總而言之,貧困問題是一個長期的社會現象,特別針對孤寡老弱群體更是一個需要咬緊牙關努力翻越的大山。現在,中國在扶貧攻堅工作中采取的重要舉措,就是“實施精準扶貧方略,找到‘貧根’,對癥下藥,靶向治療。”孤寡老弱貧困人口就是貧困的根,徹底解決孤寡老弱群體的脫貧問題,才能把這些根連根拔起,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

作者:陳媛 胡慶十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劉豪興.農村社會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葛曉梅.社會救助多元化助力精準扶貧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6(12):168-169

[3]王春光.社會建設與扶貧開發新模式的探求[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4]趙玲玲.沈萬根.安圖縣農村貧困人口精準脫貧的對策[J].商業經濟2016(1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