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村”情況調查與思考
時間:2022-02-23 09:27:43
導語:“空心村”情況調查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農村新建住宅集中在村莊外圍,形成了外實內空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資源閑置,存在較多安全隱患。該文通過實地走訪、座談交流,提出“空心村”治理的對策與建議。
1壽縣“空心村”現狀
壽縣國土面積2948km2,轄25個鄉鎮,280個村(居),7453個村民組。耕地面積122200hm2,人均耕地0.085hm2,總人口139.9萬人,總戶數43.85萬戶,鄉村勞動力74.1萬人,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62元。1.1“空心村”基本情況。長期以來,由于農村建設規劃滯后、宅基地使用管理不嚴格等原因,農村新建住宅多集中在村莊外圍、道路兩側,而村內存在大量空閑老宅和宅基地,形成了外實內空、外新內舊、外齊內亂的“空心村”。近幾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常住人口持續減少造成“人走房空”,進一步加快了“空心村”的形成。調查統計,安徽壽縣現有7380個自然村莊,村莊建設用地總面積23528.86hm2,每個村莊平均占地3.19hm2,其中“空心村”393個,占全縣自然村莊總數的5.3%;壽縣“空心村”占地面積2164.09hm2,平均每個“空心村”占地面積5.5hm2,占全縣村莊建設用地9.2%,占全縣城鄉居民點建設用地的7.8%;留守人員6732人,只占全縣城鄉總人口的0.5%。1.2主要類型。從“空心村”形式上看,基本分為3類:一是行蓄洪區搬遷型,全縣139個,占“空心村”總數的35.4%。二是規劃建設征遷型,全縣14個,占“空心村”總數的3.6%,均在東南部的炎劉鎮,系新橋國際產業園建設征遷遺留問題。三是交通閉塞偏僻型,全縣240個,占“空心村”總數的61.0%。第3種類型在全縣占比最大,也分為3種類型:第1類是中空型,老村在中心,新房鑲邊建,村莊發展像攤大餅,“空心村”藉此而來;第2類是半空型,老房廢宅在一邊,新房在一邊,這一類主要是受地理位置等影響形成;第3類是篩眼型,村中老舊空房、廢宅基地、邊角地插花分布,這種類型普遍存在,也是短時期較難整治的。1.3分布特點。從空間分布規律上看,大致呈現3個特點。一是越遠離城鎮中心的鄉鎮“空心村”越多,如板橋鎮、保義鎮、雙廟集鎮、眾興鎮、隱賢鎮等,遠比壽縣其他鄉鎮多。二是行蓄洪區村搬遷之后形成的“空心村”較多,如小甸鎮、窯口鎮、大順鎮、陶店鄉、澗溝鎮。三是人多地少的村“空心化”越嚴重,主要分布在沿淠灣區,多數由于外出務工人員舉家搬走長期不歸,如隱賢鎮13個“空心村”,只有留守人員80人,平均每個“空心村”6人;迎河鎮5個“空心村”只有9人,平均每個“空心村”不到2人;張李鄉6個“空心村”115人,平均每個“空心村”19人。
2“空心村”形成的原因
從調研結果看,直接原因有以下5個方面:一是自然條件較差。一些老村地勢低洼、交通不便等,農民為了改善生活條件,另選自然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地方建房,原來的舊宅基就空了下來。尤其是行蓄洪區,在政府引導扶持下,統一搬遷到規劃建設的居民新村,老宅尚未處理,大部分用于置放農業生產農具、機械或作臨時倉儲。二是傳統觀念影響。大多數村民認為宅基地是私有財產,也有村民較為迷信,認為老宅基風水好。有的人員常年在外經商打工,將老房子留作回鄉走親訪友、處理老人后事的場地,種種原因不愿放棄老輩留下的“祖業”。三是老宅基礎設施不配套。大多數路、水、電等基礎設施較差,村莊的商店、學校、幼兒園多沿公路分散布置,而村內公共設施缺乏,生活不便。四是城市化進程推動。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大批農民涌向小城鎮和城市,有部分人員早已成為非農業的城鎮居民,仍占有農村的老房或宅基地。有些農民雖戶口未轉,但已進城經商務工并在城里買房安家,仍然保留農村的房宅。五是規劃管理不完善。由于村鎮規劃滯后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建房需求,沒有制定村莊規劃,村民建房無規可依。
3“空心村”導致的主要問題
一是造成土地資源閑置。農民建新不拆舊,致使土地大量閑置,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二是存在安全隱患。“空心村”的廢棄房屋,大都破舊不堪,年久失修,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三是影響村容村貌。“空心村”的廢棄房屋由于無人居住,無人修繕,無人清理,常淪為村內雜草堆、垃圾堆。環境衛生的“臟、亂、差”,對周圍居民的居住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四是可能引發矛盾糾紛。由于“空心村”內的廢棄宅基地多年未曾有人使用,鄰里之間的土地界限已經模糊不清。隨著農村土地的日益緊張,這些廢棄宅基地可能會引發家族內或家族間的矛盾糾紛。五是阻礙新農村建設。“空心村”使農民居住地散亂,農村村落分布面積過大,村莊外延拉得過長,增加了農村進行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難度。
4壽縣“空心村”治理的典型范例及成效
4.1安豐鎮梧桐村新農村建設經驗。安豐鎮梧桐村是2010年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2013年壽縣美好鄉村建設村,下轄38個村民組,全村1559戶,總人口5282人,土地確權面積940.8hm2。20l6年位列全縣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十強村,2017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55萬元以上。4.1.1依托區位優勢,規劃建設居民新村梧桐村交通便利,壽六路穿越本村,德上高速出口設在村南部。梧桐村美麗鄉村建設與城鎮化緊密結合,集道路交通、居住、商業、文化教育、醫療衛生、新型社區于一體,總投資規模為4.76億元。梧桐中心村5個組團,東西長650m,南北寬520m,總面積326900m2,建筑面積366000m2,安置居民住戶2282戶,商業住戶617戶,總安置人口超過1萬人。該項目建設完成后,已成為格調新穎,富含文化氣息的新型居民小區,成為安豐鎮城鎮發展經濟、文化的重要集中區。目前二組團和五組團8棟樓已竣工,其中二組團建成28棟樓,建筑面積83000m2,累計投資1.17億元,已安置入住14個村民組512戶,1825人。五組團8棟樓,建筑面積25000m2,投資2600萬元,已安置117戶,362人。通過居民新村建設,整治自然村莊13個,消滅空心村25個,農村面貌煥然一新。4.1.2完善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生活品質建成的梧桐新村供排水、供電、垃圾處理、休閑廣場等一應俱全,目前已入住農戶629戶。村衛生醫療室、農家書屋圖書、電子閱覽室、農民活動廣場等文體衛設施應有盡有。梧桐新村物業管理、便民超市、水沖式公廁等其它服務輔助設施功能齊全,現已全部投入正常使用。農民休閑活動廣場為群眾提供休閑鍛煉好去處。同時建設了村級組織活動場所,設立了為民服務大廳、計劃生育服務室、黨員活動室、遠教站點、黨代表工作室等,農民也像城里人一樣,可以享受高品位的生活。4.1.3推進土地流轉,增加集體和村民收益村“兩委”利用土地整理和美麗鄉村建設項目,大力推進土地流轉。與26個流轉大戶簽定了土地流轉的協議。流轉土地645.3hm2,流轉價格是每年雜交稻4050kg/hm2(折算為10500元/hm2),并且土地流轉的價格隨著雜交稻價格的浮動而浮動。流轉大戶每年交村集體土地流轉服務費525元/hm2,使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增加30多萬元。實施土地流轉,實現了集中成片土地管理模式,徹底改變以往一家一戶零散經營的陳舊落后模式,逐步形成了集約、生態、循環、高效農業模式,增加了農民收入。實施土地流轉,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的推廣,改變了傳統的低收入種植方式,促使土地大幅增收。流轉大戶26個流轉大戶中,其中流轉面積66.7hm2以上2戶、33.3hm2以上7戶。通過土地流轉促進了特色產業的發展,其中苗木種植46.7hm2、果樹栽植100hm2、水產養殖40hm2、中藥材種植34hm2、蔬菜種植33.3hm2。另有規模獺兔養殖、食用菌種植、土雞養殖等3戶。梧桐村成立專業合作社10家,家庭農場5家,參與農戶625戶,從業人員1200多人,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4.1.4強化扶貧帶動,提高勞動就業水平在26個流轉大戶中,安徽展業能源有限公司流轉了99.3hm2,創建農家樂生態旅游觀光園,現正在規劃建設之中。目前,該公司幫助解決了50多名長期工和100多名季節工勞務用工,增加了當地群眾勞務收入。種植大戶常遠飛流轉土地35hm2種植瓜蔞,產值60000~75000元/hm2。壽豐食用菌種植基地流轉土地8hm2,注冊資金達200萬元,現擁有種植基地5.7hm2,出菇大棚68個,年產香菇35萬斤,年創產值175萬元。2個特色種植基地帶動梧桐村92戶358人(其中貧困戶26戶)及周邊貧困戶共同發展,通過基地種植、家庭種植、貸款入股、集體種植4種模式帶動,簽約貧困戶1個季度收益約1萬元,社會效益十分可觀。4.2瓦埠鎮張嘴村結合項目實施空心村整治。2017年根據居民遷建工作要求,瓦埠鎮結合土地增減掛項目實施空心村整治工作,涉及張嘴村的2個點,共8.19hm2,其中廟后組4.33hm2、瓦房組3.73hm2,拆遷127戶。這2個村民組位于瓦埠湖邊,村莊地勢低洼,交通不便,經常被淹。1991年水災后,在政府補助下,全部重新建了磚瓦房。現在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年輕人都已外出打工,部分家庭也在村外購置了房屋。鎮政府結合居民遷建項目,在張嘴村部建設淺塘新村中心村,讓沿湖符合條件的居民搬遷居住,同時拆除老房。為了加快拆遷進度,鎮制定了獎補方案,安排專人進行操作。在戶主(或委托人)現場監督下,對村莊房屋(包括主附房)、樹木、水井等逐戶進行丈量、登記、確認,并及時兌現了補助資金,工作開展十分順利。至2017年10月份,土地復墾全部完成并交付群眾使用。
5“空心村”治理對策與建議
開展“空心村”治理工作,應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堅持“政府引導,規劃先行;因地制宜、分步推進;群眾自愿、規范操作;整合資源,政策保障”的原則,通過深化農村改革,盤活農村閑置土地資源,推動城鄉統籌發展。5.1科學規劃,因勢利導。治理“空心村”,規劃是先導。按照《壽縣總體規劃(2013-2030)》制定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確保“空心村”改造的有序性、系統性、科學性和前瞻性。規劃建設應充分尊重民意、優化空間布局、完善配套設施。根據各村自然環境、地理位置、經濟基礎等實際狀況,按照“因勢利導、先易后難”的原則,借鑒已經試點的成功經驗,依照規劃分步實施。2018年底,壽縣按照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結合本縣實際,制定了《壽縣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方案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在全縣美麗鄉村建設和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工作的基礎上,根據地理、民俗、經濟水平和農民期盼,堅持縣域一盤棋,實行村域“多規合一”,同時防止“千村一面”,以多樣化為美,保留村莊特有的民居風貌、農業景觀、鄉土文化,注重鄉土味道,綜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風貌,促進人與自然村莊和諧共生、相得益彰。5.2整合資金,協同推進。綜合運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行蓄洪區建設項目、農村土地綜合整治、中心村鎮建設、特色小鎮創建以及農村衛生、垃圾處理、沼氣池建設、改廁、太陽能利用等扶持政策,整合資金,集中用于“空心村”治理。根據“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建立政府、企業、集體、個人多元化投資體制,解決渠道不暢、融資不足問題。積極協調引導金融機構支持“空心村”整治,對“空心村”治理實行優先、優惠信貸,為項目實施提供資金支撐。依托村黨組織和村民委員會開展村莊規劃編制工作,駐村調研、逐戶走訪,詳細了解村莊發展歷史脈絡、文化背景和人文風情,充分聽取村民訴求,獲取村民支持,保障村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依法盤活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等途徑,多渠道籌措資金用于“空心村”整治。鼓勵村民投工投勞,依靠群眾整治人居環境,激發農民建設美麗家園的自覺性、主動性。倡導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5.3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新農村建設和“空心村”整治,應在合理規劃布局田林路渠的基礎上,按照節約集約用地原則,提出村莊居民點宅基地控制規模,嚴格落實“一戶一宅”法律規定。通過遷村并點、整體搬遷,逐步使農民住宅向中心鎮、社區、中心村集中。新建住宅結構設計應功能實用、套型多樣,滿足農民生活的實際需要。已建成社區應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補充完善各類配套設施。綜合考慮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等因素,有序推進村莊垃圾治理、污水處理和廁所改造。按照硬化、綠化、亮化、美化要求,規劃村內道路,合理布局村莊綠化、照明等設施,有效提升村容村貌。依據人口規模和服務半徑,合理規劃供水排水、電力電信等基礎設施,統籌安排村民委員會、綜合服務站、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衛生室、養老和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延伸城市公共服務,配套文體娛樂及商業設施,既為安置后的村民解決生產生活上的后顧之憂,又優化農村的環境質量,提升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
作者:周宗玲 單位:安徽省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