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城高速景觀設計的生態觀探討

時間:2022-03-28 10:10:50

導語:繞城高速景觀設計的生態觀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繞城高速景觀設計的生態觀探討

1總體景觀設計理念

將“人本化、專業化、標準化、信息化、精細化”的“五化”方針切實落實到景觀設計中,以高效、低碳、節能、環保、原生態等的設計思路對沿線景觀資源進行整合、重組。

1.1景觀設計原則與“五化”方針的體現

(1)安全性:將安全放在首位,改善行車視覺效果,提高行車舒適度,愉悅度,充分做到“以人為本”———人本化。(2)保護性:保護并且再現公路經過區域原有自然、歷史、人文景觀———人本化。(3)尊重地區特性:“大昆明”規劃中的衛星城市(宜良、晉寧等)都具有獨特的優勢資源,在設計中加以提煉、升華,最大限度推動城鎮發展,打造宜居環境———人本化。(4)科技性:本項目的景觀設計,引入了國際前沿設計理念,運用了高新的生態恢復和造景技術,使得本項目的景觀與公路工程本身及城市景觀生態規劃相契合———精細化、標準化、信息化。(5)節能性:合理利用現有地形、合理配置植物群落、適時適地采用新材料、新技術,使本項目公路從線形、造景充分展示節能型公路的魅力———專業化。(6)和諧性:通過繞城高速公路沿線景觀氛圍的營造,提升“大昆明”城市“投資軟環境”的建設,推動滇中片區經濟的發展———人本化。

1.2景觀設計中的生態措施體現

(1)互通式立交綠化景觀設計。采用混合式的設計手法,突出生態形象為主題;以采取少量點綴觀花、觀葉灌木,不種植喬木不遮擋駕乘人員視線的手法。充分考慮立交的美觀、使用者的舒適性,以及與周圍景觀的協調性,合理利用環境景觀,突出誘導栽植、標志性栽植和明暗過渡栽植,兼顧綠化、美化和環境保護的功能。(2)中央分隔帶綠化景觀設計。根據本項作為繞城高速公路的的特點,中央分隔帶植物樹種選擇具有感觀美、施工成本低、養護費用少、生長速度慢、對土壤要求不高、易成活,耐旱耐寒、抗廢氣污染、壽命長等經濟實效的物種。采用綠籬式與間植式相結合的種植方式。(3)邊坡及垂直綠化景觀設計。根據景觀分段情況、各段落土質類型的區別,結合生物防護,合理選用施工工藝、植物品種及植物配比方案,盡可能構建層次較豐富的復合型植物群落,兼顧邊坡綠化的近期、中期和遠期效果。邊坡在兼顧坡面穩定的前提下選擇常綠或是觀花物種,且根據段落海拔、氣候特點選擇相應物種,避免了全線邊坡景致單調的現象,以防止冬季無景可觀。(4)路側綠化景觀設計。路基兩側綠化是沿公路主線兩側具備場地及需生態恢復的綠化帶,與道路中央分隔帶一起構成“二板三帶”的基本結構形式,是連續景觀線的輔助表現形式。設計通過植物群落的合理搭配,體現出繞城公路的路側景觀。(5)觀景平臺綠化景觀設計。從景觀構成的角度來看,觀景平臺本項目景觀設計較集中、景觀設置可塑性較強的部位,以安全、美觀為前提,景觀風格與路線的景觀相協調一致;并結合地區的文化特色,營造風格獨具的人文景觀和休憩的環境。以當地鄉土植物和花卉種類,將喬、灌、花、草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利用植物枝條顏色和花色進行搭配,加之季節變化,構成豐富多彩的四季景觀。與外界的隔離均采用自然的“軟性隔離”,種植喬木、竹類、灌木等營造良好的景觀氛圍。(6)隧道口區域景觀設計。以大樹營隧道、上清水溝隧道、三家村隧道、龍潭隧道為設計重點,其余隧道洞門設計通過材料的選擇,從而達到低碳、環保的設計效果,三角區綠化以自然式為主,在有條件的場地,局部配以小品,提升隧道口區域整體品質。(7)取土場、棄渣場景觀設計。根據土地資源的適宜性和樹種的生物學、生態學特性,采取喬、灌、藤、草結合,以綠色覆蓋為指導思想,綠化與美化結合的方式,提高取棄土場生態環境的質量。同時,在具備條件時可利用取棄土場作為公路綠化苗木的培育基地。

2景觀設計中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設計

2.1生態環境保護設計原則

(1)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為原則,調節與控制“公路工程與路域生態環境對立統一關系的發生與發展”。(2)“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為原則,并結合工程實際開發和利用環境,盡可能地改善和提高公路環境質量。(3)以貫徹預防為主要原則,加強設計中環境敏感地區或環境敏感點的避讓(環境保護及生態環境敏感區綜合分析圖見圖1)。

2.2貫穿整個環境保護設計中5個生態方面的設計

(1)跨河跨水源地路面橋面徑流應急事故收集系統設計本項目所在區域為,金沙江和珠江流域交匯區圖1環境保護及生態環境敏感區綜合分析圖域,水系比較發達,又處于昆明水源上游區域,路線跨過了眾多的水系,同時區域內又有規劃中的楊林工業園區,各種工業用原料運輸車輛較多,發生危險品泄露事故風險較高,針對區域中的各種跨河橋,如通過設計路面橋面的徑流收集處理系統將公路建設、運營所對河流產生的影響降到最低,保護當地的水環境。(2)噪音防治工程設計通過設計噪聲防護措施如:聲屏障、隔音窗、防噪林等措施,讓公路和沿線居民和諧相處。(3)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設計設計了環境保護應急事件的措施方案如橋梁、路基段設計應急事故池;預先設計應急預案、在管理中心設置應急管理措施等來保證道路的使用安全。(4)特殊環境環保工程處置方案設計本項目中的特殊地質環境為煤礦采空區,煤礦采空區對給公路環境的主要影響主要為水源枯竭,生態惡化,水循環破壞。在環保工程設計中針對經過采空區的道路的排水進行專項調查和梳理,做到專渠專排,同時加大采空區的復墾措施,使區域環境逐步改善。同時本項目中的特殊環境敏感點為南盤江,本路線多次跨越南盤江。環保設計中會針對跨河的橋梁設置合適的應急事故措施和施工措施已保證公路的建設和使用不想影響南盤江的生態環境和下游人民的用水安全。特別針對本項目中環境敏感點為撫仙湖,本路沿撫仙湖左所地區經過,撫仙湖是是云南省重點保護的高原湖泊,敏感系數高,保護難度大。環保設計中會遵循《云南省撫仙湖管理條例》的要求進行合理的避讓和工程保護;同時針對次區域的跨河的橋梁設置合適的應急事故措施和施工措施已保證公路的建設和使用不想影響撫仙湖的生態環境和湖邊人民的用水安全。(5)環保節能設計在污水處理工程設計方面均采用低耗能或者不耗能的污水處理工藝,如土壤污水處理工藝,同時于景觀綠化相結合,既體現了國家環保節能的要求,又可以起到很好的景觀效果。

3該項目中先進生態環保技術的應用

(1)使用先進的生物膜或者生物氧化工藝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2)沿線設置中生活污水的綜合利用,做到污水零排放。(3)風能、太陽能、地熱能和先進LED照明技術的合理使用。

4生態措施在景觀設計中的效益分析

結合項目實例,生態措施在景觀設計和建設中實施后,其景觀多樣性可得到保持與提高,自然景觀類型作為景觀基底的地位也得到進一步加強,整體景觀生態質量可基本滿足風景區規劃建設的要求,從而達到改善現有環境和景觀生態問題的目的。同時,景觀穩定性得到保持,并增強了高速公路景觀功能發揮,鞏固了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5景觀生態體系

結合項目,總結景觀生態體系結構圖如圖2。

6公路景觀設計與生態規劃設計的關系

作為協調改善公路建設與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關系的公路景觀規劃設計,應貫穿于公路主體規劃設計建設之始終,而不應滯后于公路建設各階段,且路橋規劃設計人員與景觀規劃設計人員應協同工作設計。圖2景觀生態體系結構圖(1)公路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應將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同人地相互作用過程有機融合,形成強調自然與人文相結合的景觀規劃與管理體系。(2)公路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工作中,應加強完善對生態保護技術措施、創新的生態恢復技術、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等方面的研究與探索。(3)公路規劃、設計、建設人員需了解公路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環保設計等相關學科知識。

本文作者:楊貴梅阮旭偉工作單位:云南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