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論文

時間:2022-04-29 03:25:50

導語: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論文

內容摘要:首都博物館籌備于1953年,初建于北京市東城區國子監街孔廟內,后因藏品及客流量的激增,于1999年遷至長安街并建立新館。首都博物館新館是一座現代化的城市綜合型博物館,總體定位為北京地區地志性博物館,承擔著展示北京地方特色文化、歷史進程、研究成果等各方面任務。文章從室內空間設計的角度,研究首都博物館的規劃與布局,總結出首都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的特點,并提出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的幾點建議。

關鍵詞:空間設計;平行空間;傳承性;文化性

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是博物館以及其所收藏的文物與參觀者之間交流的途徑。博物館給觀眾的最直觀的感受應該是其所收藏、陳列的諸多文物。但是在這些以文物作為主體的博物館中,博物館的室內空間設計也同樣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么室內空間設計在博物館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本文以首都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為例,進行空間整體布局、空間設計與表情設計特點分析,認為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已經超越了以往以陳列文物為中心的設計理念,空間設計不再只停留在對文物擺放,展柜款式等的研究上,而開始以參觀者為中心,同時兼顧文化傳承性與藝術性的設計方向發展。

一、首都博物館建筑文化對室內空間設計的影響

首都博物館的整體設計現代簡約,體塊渾厚方正,平面結構整齊,建筑表面高低凹凸錯落有致。建筑上最有特色的是將傳統中式出挑的木質房檐轉化為現代材質的不銹鋼頂棚,用現代技術將中國傳統的建筑與文化形式建構在建筑中,既表達出首都博物館傳統文化的特性,又適當搭載在西方現代建筑的形式之上。首都博物館建筑外墻一根貫穿室內外的青銅斜柱打破了傳統的空間格局,使得其室內外有了直接的關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與室內布局形式。室內空間設計也保留了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中心軸線對稱格局,既有著鮮明的時代氣息,又不失中國傳統的韻律。室內設計還運用了大量能夠反映中國傳統特色的符號,比如來自青銅器表面的幾何紋樣,展廳門上篆書印章似的把手,展示公告版側面的篆書印章筆畫等。這些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平面符號象征了首都博物館的歸屬與氣質,使觀眾在參觀的過程中除了完成對文物的了解外,還能更加深刻感受到傳統事物所帶來的文化氣息。

二、首都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的規劃與布局

(一)序廳設計

序廳是觀眾進入博物館后首先接觸的空間區域,也是對博物館思想與博物館藝術的高度概括。首都博物館作為一個綜合性博物館,各展覽之間的主題乃至藝術品陳列跨度較大,所以博物的序廳設計更像是前廳一般,進門即可觀博物館空間的整體景象,承擔了大廳交通樞紐并且協調連接各個空間與展廳的任務。相對于序廳,各個分展廳的空間設計都是圍繞一個主題展開,如精品佛像展、珍寶館、民俗館等,其室內空間設計也采用了大量符號化的元素以彰顯主題所帶來的情感,展陳設計形式上也相對自由。

(二)空間的整體規劃

首都博物館室內空間的規劃清晰明確,是以樓層的整體分割進行劃分的,即一層一個展覽空間,觀眾可以逐層參觀瀏覽。每一層的展廳、廁所、休息區、通道都是相同比例的排布,這樣的做法雖然會顯得少了些新意,但是方便了觀眾的參觀瀏覽,也使觀眾更容易把握博物館各個分展廳的主題。在展示空間中有大型器物或巨幅掛件時,通道和休息區面積要更大些;精致小型物件的展示空間區域,通道和休息區域面積則要小一點。而且,通道和休息區的空間布置有張有弛,可以緩解人們的疲勞。首都博物館除了展示功能外也具有現代博物館的休閑功能,如多媒體展示區、文化產品銷售區、餐飲區等。憑借首都博物館整體有序的室內空間規劃,觀眾可以在參觀過程中了解整個博物館的區域劃分以及規劃自己在首都博物館內的行動路線。

(三)相同與差異的平行空間設計

首都博物館室內展示空間大體布局可分為兩部分,即位于方形空間的展廳與位于圓形空間里的展廳。方形空間展廳位于建筑右側,該展區是對北京文化的一個概括性的展示,由老北京民俗、館藏藝術品、北京文物、歷史文化以及臨時展廳所構成。展廳以不同年代的展品、藝術形式等分層展示,其展示設計也根據展覽內容而呈現不同的形式。由于部分藝術形式具有相關聯的特性并易于分類,通常將其設置在同一個展廳進行展出,如佛像、京劇、瓷器這三個展廳位于首都博物館方形展廳四樓,這樣的布局可以使觀眾易于比較展品類別之間的個性,也易于統一經營管理。圓形空間展廳位于建筑左側,即上文所提到的青銅柱狀的內部空間,共分為六層,可再詳細劃分為兩個功能分區:四層藝術精品展區和兩層多媒體互動區域,內容主要包括:書房珍玩精品、玉器精品、青銅藝術精品、書法繪畫藝術精品和多媒體視聽室。四層藝術精品展區的設計風格、方法、用料統一,展品的區別僅僅是藝術形式的區別。展廳的空間設計也以對稱的幾何形態為主,各個展廳相互平行,以一條螺旋上升的通道相連接、除了高度的升降外,并沒有明確的分割與遮擋,給人以連貫的感覺。首都博物館的室內空間布局能夠讓觀眾對展示區域有一個明顯的劃分,同時也對展示路線以及展品類型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其將同類的展品進行相似的空間設計來展示,并在交通上使其相連形成等價的平行空間;將差異性較大,種類相對獨立的主題性強的展品逐層展示。這兩種既有相同又有差異的平行空間設計,構成了整個首都博物館展示空間的布局特色。

三、首都博物館室內空間的表情設計

(一)材質的原創設計

首都博物館室內材質設計體現了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碰撞,鋼結構棚頂、玻璃幕墻、灰色花崗巖地面與青磚元素、北京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紋樣的搭配,使室內空間既體現出現代文明的符號,又呈現了傳統文化的痕跡,同時也使空間顯得整體而協調。此外,來自老北京的榆木墻面與磚石、青銅等材質,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給人以自然親切的感覺,并喚起了人們對歷史的記憶。

(二)肌理的對比設計

首都博物館在整體的建筑框架內保持布局與色調的統一,并通過對天花板、地面材料肌理的微妙變化,形成了一種大框架相同,而局部變化微妙的對比設計。序廳的地面鋪裝配合玻璃墻體的肌理起到了很好的空間拓展效果,但是反觀各個展廳的空間則明顯低矮,地面鋪裝與墻面機理采用亞光設計,給人以穩重收斂的視覺效果。這樣的設計在加強序廳與各展廳材質肌理對比的同時,更加突出了序廳與展廳的不同功能性。此外,室內空間還充分運用了亞光與反光、橫與豎、疏與密、正與斜的對比。

(三)色彩的協調設計

首都博物館室內空間整體采用灰色調,這在一定程度上與傳統北京古城的灰色調相呼應。墻體的裝飾、導視牌、電梯間等都是以灰色或者是重色調為主,這樣不僅使整個博物館的室內空間形成一個統一的色彩環境,又能烘托出展廳的展品。例如,在方形展區頂樓的民俗展中展出的北京四合院大門、門墩、影壁等,就很自然地融入到灰色色調的大環境中;而某些展廳中的牌樓場景與少量的紅色飾物燈籠等色彩起到了點綴的作用,同時也不會影響整體空間的色調。

(四)動靜的相融設計

首都博物館傾斜的圓形空間打破了相對呆板的對稱格局,為整體的室內空間添加了活躍的動態。地下小橋流水與竹園的設計在博物館靜雅的氛圍之中開辟出具備中國元素的動態景觀,打破了傳統博物館空間封閉、沉悶的感覺。青磚元素與街道牌樓作為首都博物館的獨特亮點,使觀眾在體會傳統文化的同時,仿佛能感受到京城市井的喧囂與熱鬧。正是在這動與靜的相融之中,使室內設計在首都博物館空間之中展現出最大化的作用。

四、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的規劃建議

第一,以人為本的服務性。博物館作為面向公眾開放的公共區域,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因為無論是精美絕倫的文物還是擁有千百年歷史的藝術瑰寶,作為展品出現在博物館當中首先需要有一個受眾面,那便是觀眾,這是無法逃避也必須要重視的一個事實。能否合理規劃室內展示空間,處理好一條明確的展線交通,以及在保護文物的同時,做到合適觀眾參觀的燈光以及對觀眾的互動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設計,是現代社會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的基本出發點。第二,文化的傳承性。室內空間設計作為展品與觀眾溝通的橋梁,在制作上的投入比例應該得到重視。博物館室內空間經過設計者對博物館主題的深入了解后所做出的設計,應該滿足其主題所帶來的文化傳承性,這樣不僅加強了展品的吸引力,同樣也加強了與觀眾的溝通效果。第三,行業的藝術性。作為博物館的室內空間設計有別于一般的設計實踐活動,因為博物館是具有文化歷史積淀的公共場所。博物館室內展示空間設計的藝術性,也直接影響了觀眾對于博物館參觀經驗的反饋。

五、結語

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作為一段連接觀眾與文物的橋梁,不僅要注重藝術與功能的美與合理,同樣不能忽略博物館的內核—展品所帶來的獨特的生命力以及文化氣質。首都博物館的建筑、室內空間與文化內涵三者相輔相成、高度統一:建筑由外到內相互延伸映射;材料凸顯了北京地區的地域特性;室內空間設計的方法手段與所展出展品高度統一,加強觀者對于游覽的畫面感,使觀者對首都博物館產生出一種獨特的記憶。這正是首都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所產生出來的標志化效應。因此,僅僅針對博物館內容進行室內空間設計,而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特性,是不完整的。博物館的文化特征決定了如果不利用合適的手法進行設計,室內空間設計勢必在效果與表達力度上大打折扣。博物館室內空間設計,必須也只能按照其所適用的文物的特質和文化特性進行創意構思、設計建造,如此才能有效地建立起這座觀眾與文物之間的橋梁。

作者:楊茗 李驁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

參考文獻:

[1]宋向光.物與識:當代中國博物館理論與實踐辨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楊丹丹,閻宏斌.博物館教育新視閾[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3]晉潔芳,王啟照,夏林根.展覽場館空間設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余劍鋒.博物館展陳設計[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5]姚安.博物館12講[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