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時間:2022-04-06 09:14:00

導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摘要: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高校構建和諧校園也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意。和諧校園建設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時代特征。文章對和諧校園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和諧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高等學校承擔了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按照和諧社會以及和諧校園建設的要求,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是每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肩負的歷史重任。

一、和諧校園的內涵與特征

“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范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現代的、新型的和諧社會。

作為和諧社會的子系統,在高等教育工作層面,“和諧校園”一詞被較廣泛地使用。和諧校園的內涵,不同專家、學者從概念、要素、重點等方面做了若干種闡述。本文以為,從特征上進行把握有助于對和諧校園內涵的理解。

第一,方向性。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黨的辦學宗旨和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努力造就一大批堪當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重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二,公平性。教育的社會公益性決定了教育的公平性。要確立廣大師生在學校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從法律上、制度上、政策上營造公平公正的發展環境,保障不同利益群體的需要能夠得到滿足,為每一個教師充分施展才華提供機會和舞臺,為每一位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平臺和條件。

第三,創造性。創新是高等學校社會價值的重要內容,高校不僅要進行知識創造和技術創新,還要率先進行體制的創新、管理的創新。要倡導求實的學風,形成尊重創新,鼓勵創新,支持創新,有利于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氛圍。

第四,情感性。和諧校園應當是一個有共同情感和共同價值的校園,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精神家園,要注重人文關懷,倡導“師道”精神。

第五,發展性。發展性包括學校的發展和和諧校園內涵的與時俱進。和諧校園是一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校園,應當處理好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關系,統籌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

由此可見,構建和諧校園就是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學校實際出發,樹立正確的教育思想、辦學理念,緊緊依靠全校師生員工,以安全穩定為基礎,以校風、學風和大學文化建設為核心,以依法治校為手段,以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工作為保障,以實現師生員工和諧、人與制度和諧、人與環境和諧、學校與外部環境和諧為主要內容,建設安全穩定的平安校園、高雅優美的文明校園、科學民主的學術校園、健康環保的生態校園、充滿活力的開放校園。

二、和諧校園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時代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階級或政治集團,為著實現自身的政治目標,用反映本階級或政治集團利益和愿望的意識形態,對人們的思想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以轉變其思想,進而影響其行為,促使其思想行為向著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社會活動。為一定政治意識形態服務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具體的、歷史的,雖然一定階級的屬性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屬性,但同一階級針對不同對象,或在不同歷史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形式、內容、方式、方法、體制、管理等等方面都是不盡相同的,或者在教育的重點也是有很大差別的。這就要求客觀地分析受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全面地把握以不同歷史階段所面臨的客觀形勢,明確主要任務和工作重點,堅持與時俱進,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當前,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背景的和諧校園系列教育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突出的時代特征。

(一)構建和諧校園是高校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當前,高等教育的各項事業有了很大發展,教育改革實現了突破性進展,教育資源得到了優化配置,高等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不斷擴大,招生和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高等教育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顯著增強。絕大多數高校在高等教育這種大發展的形勢下也已經站在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點上,與此同時,一些深層次的矛盾逐漸顯露。因此,必須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學校各項事業的發展,把握好改革與發展的速度和速率,調整好學校工作的戰略重點,把工作重點轉移到鞏固改革成果,調整發展思路,強化學校管理,提高教學質量上來,不斷實現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新突破,努力構建和諧校園。

(二)構建和諧校園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客觀需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眾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和諧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現在:發展方向和價值選擇的困惑;生存壓力帶來的心理困惑;落后的教育模式帶來的受教育者的困惑。集中體現為:標準的高深、內容的抽象和當代大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沖突;思想道德教育與日益增加的社會壓力對人格心理需求塑造之間的矛盾;德育過程和形式與大學生的主體性發展之間的矛盾;單一的標準和評價體系與人的多樣化發展之間的矛盾。

三、基于和諧校園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

(一)指導思想上:堅持馬克思主義一元化導向

高校歷來都是馬克思主義與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爭奪的地方,辦什么性質的大學、如何辦好大學,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這是高等教育的根本問題。和諧就是“和而不同”,是“和”與“不同”的辯證統一。沒有學術自由,百花齊放,談不上和諧,也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創新和發展。但是只有自由,沒有方向,同樣不能夠和諧。當前高校中多樣化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傾向還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方面還很突出,部分大學生面對新事物、新問題不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方法去分析,理想信念發生動搖,甚至懷疑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這是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因此,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理直氣壯地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去占領主陣地。“思想領域的陣地馬克思主義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和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會去占領。”要正確處理主導性與多樣性的關系,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來引領多樣化的校園思潮。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黨的理論創新成果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這是我們應對多元化的必要舉措,更是社會主義大學以及建設和諧校園的本質要求。

(二)教育主題上:弘揚“愛與責任”為核心的和諧校園文化

大學校園文化是全體師生在長期辦學過程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共同愿景、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等。和諧的校園文化就是以和諧為特征和導向的校園文化,它包括良好的學校精神、優良的學校校風、融洽的人際關系、正確的價值取向、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等。2005年4月,周濟部長在《人民教育》上發表了《愛與責任——師德之魂》的文章,把“愛與責任”作為師德建設的主題。愛與責任不僅是師德建設的永恒主題,而且也是大學精神之所在、和諧的校園文化之要義。教師講“愛與責任”,才能夠潛心治學、誨人不倦,既教書又育人,把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作為份內之事;學校管理者講“愛與責任”才能自覺踐行“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做到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學生講“愛與責任”才能充滿愛心,富于社會責任感,才能努力學習,全面發展,才會養成合作精神、誠信品格、高尚情操。

(三)教育形式上:堅持實踐創新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相互促進

實踐創新是對大學生理論和專業學習的檢驗,也是大學活力和創造力的體現。青年大學生處于極具活力和創造力的年齡階段,他們對實踐創新活動有著濃厚的興趣。思想政治教育要緊緊抓住這一切入點,堅持實踐創新與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進。譬如,一方面要通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并選拔思想素質高、工作能力強的大學生參與實踐創新活動,促進實踐創新活動出成績、出亮點。另一方面,要把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理想信念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吃苦精神養成的重要契機;把“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一系列競賽活動作為培養大學生團隊精神、創新精神以及增強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活動載體。同時,要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評價體系,積極探索建立有利于實踐創新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進的長效機制。

(四)工作方式上: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導人,又要關心人、幫助人。要結合大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實處并提高有效性。要重點解決四類困難:

1、學習困難:要幫助他們夯實基礎,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

2、經濟困難:充分利用獎貸補助,幫他們重拾信心,讓學生樹立“貧窮不可怕,勞動得報酬”的自立自強觀念。

3、心理困難: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通過有效的解決實際困難,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集中精力學習,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

4、就業困難:要建立高效的就業服務平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和服務,解決困難學生的就業問題。

(五)隊伍建設上:建設學習型高素質輔導員隊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建和諧校園的組織保證,必須高度重視。要建設一支以“愛與責任”為工作指南,具有和諧理念和和諧工作技能,熟練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的高素質輔導員隊伍。面對和諧校園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情況、新問題,針對多數輔導員年紀輕,理論功底淺的現狀,積極引入學習型組織建設的理論,大力倡導團隊學習的氛圍,積極開展工作交流研討,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項目化、成果化,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和水平,鼓勵他們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六)保障機制上:堅持齊抓共管全員育人

要以加強黨對和諧校園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為核心,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員育人的保障機制,在此機制下建設四個子系統。

1、建立黨委書記掛帥的學校和諧校園與思想政治教育委員會,統一領導和全面負責學校和諧校園建設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建立以分黨委書記、院長為主要負責人的院系和諧校園建設與思想政治教育領導小組。結合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并負責貫徹實施、督查落實,特別要督察教師在和諧校園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表現并納入教師考核中。

3、建立學校黨群部門、教務、保衛、后勤、“兩課”教學單位、關工委及各院系縱橫聯動的工作機制。

4、建立學生工作部、團委和黨支部、學生會、科協、社團等學生工作系統的工作聯動機制。充分發揮學生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充分發揮黨團學組織在和諧校園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在中央黨校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Z].2005-02-19.

2、王建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3、陸士禎.當代大學生思想狀況分析與教育實踐[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10).

4、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Z].1999-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