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現象”對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
時間:2022-06-21 10:00:29
導語:“高原現象”對高校體育教育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研究目的:進一步加強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優化教師教學方法和手段,真正做到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提高體育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各項體育技能實現再飛躍。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專家訪談法、教學實驗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結果:體育界中的“高原現象”是運動技能練習達到一定水平所出現的暫時停頓現象,它具有特殊性、普遍性;產生原因包括:未達到最佳學習動機、未對舊的技術動作進行改造等;提出引導學生調整最佳學習動機、增加新技術學習并改造舊技術等建議。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推出了關于“高校體育改革”的方案,得到了各地、各學校的積極響應。深刻落實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近年來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問題凸顯,學生學習動力不高,技能掌握情況較差,理論知識匱乏,給年輕人培養終身體育方法帶來了困難,這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的鍛煉人數達5億人的目標相距甚遠。文章以高校體育改革與發展為最終目標,探索“高原現象”的一般規律,提出改善高校體育教學中的“高原反應”,最終促進學生各項素質的再度提高。
1.相關概念界定
1.1“高原反應”
“高原”本義是指海拔高度一般在1000米以上,面積廣大,地形開闊,周邊以明顯的陡坡為界,比較完整的大面積隆起地區【1】。目前,學術界對于“高原現象”的概念的界定有以下幾種,一種是生理上出現的“高原現象”,具體是指:平原人快速進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時,就會產生“高原反應”,并出現頭痛、失眠、食欲減退、疲倦、呼吸困難等癥狀;一種是教育心理學對“高原現象”的界定,具體是指:在不斷學習掌握技能的歷程之中,初期的進步較快,練習時長與練習成果之間的關系曲線迅速上升,經過一定時間后,這條曲線開始上升緩慢,最后基本呈現出水平狀態,以致出現練習成績難以提升甚至止步不前,這一現象就是“高原現象”;還有一種在體育訓練中的“高原現象”是指:運動技能練習達到一定水平所出現的暫時停頓現象【2】。
1.2最佳動機
最佳動機是指動機水平的高低與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不適應。技能形成的過程中,人的動機水平高低與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影響著練習者的技能形成的效果。根據葉克斯—多德森定律,人在各種活動中的動機都有一個最佳水平,動機水平很低,工作效率自然不高,但動機水平過高,效果也未必佳【3】。
2.“高原現象”普遍存在的一般規律
在技能或知識掌握過程中,高原現象會介入并影響學習效率,給學生帶來厭學的不良反應,這與生理產生的高原反應是類似的。“高原現象”的產生與技能難度和練習時間有關,由“高原現象”表現出的癥狀叫做“高原反應”,“高原反應”有時嚴重,有時輕緩,運動員經歷“高原反應”的時期叫做高原期,高原期有長有短。如圖1所示,橫坐標為學習者的學習時間,以周期為單位,縱坐標是學習者的技能水平,體現學習者能夠完成技能的難度,以成績或計評為單位。剛開始技能比較簡單,隨著學習的動機強烈增加,成績或學習效果程明顯的上升趨勢。當上升到一定階段,趨勢開始慢慢減緩,這是“高原現象”的初始階段,隨后“高原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在這段時期中,學生的技能水平或有微弱上升、或持水平狀態、或微弱下降,這就是“高原現象”。現象雖普遍存在,但并非一成不變,只要正確處理“高原現象”,也是可以避免或度過,度過后成績仍可持續上升。
3.“高原現象”產生的原因
3.1未達到最佳學習動機
最佳動機是指動機水平的高低與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不適應。技能形成的過程中,人的動機水平高低與練習內容的難易程度影響著練習者的技能形成的效果。根據葉克斯—多德森定律,人在各種活動中的動機都有一個最佳水平,動機水平很低,工作效率自然不高,但動機水平過高,效果也未必佳如圖2。圖2動機強度、課題類型與工作效率的關系【3】在高校網球教學中,學生完成網球技術動作的效率往往也受學習動機的影響。如圖2,同樣的一個網球技術動作,當老師對學生的擊球動作與擊球效果要求較高、并且要求擊中目標或小區域時,學生的動機水平就比較高,此時完成擊球的效率卻比較低;當老師降低這一技術動作的要求時,學生的動機水平會略有下降。如若老師對學生的技術動作和擊球效果不作任何要求的話,就會導致學生心理松懈,不認真對待,學習的效率就會很低。
3.2未對舊的動作進行改造與學生在學習網球技能時
成績發展的特征類似,網球學習中任何單項動作技術的形成都主要分為4個階段,如圖3包括泛化階段、分化階段、鞏固階段、自動化階段,學生在學習一項單項技術是,想要更好更快地度過每個階段,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對學生的動作進行改造,這里的改造主要是指對錯誤動作的改造,又不能忽視對正確動作的強化改造。每位學生的技術動作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體育教學并不呼吁工廠化、模式化、教條化的技術要求,往往需要教師多給學生個性的發展空間來促進學習動機的發展。個性發展空間同技術動作改造強度成正相關;同學習動機也成正相關。教師允許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越大,即減少教條化,學生的產生錯誤動作的幾率就越大,這時候就要對動作進行改造。如圖3,第一階段為泛化階段,這段時期學生的學習成績急劇上升,完成的比較好,因為學生學習主要以模仿老師示范動作為主,這段時期學生的中樞神經接受外界刺激較強,通過感受器傳到大腦皮質,引起人腦皮質細胞強烈興奮,內抑制過程尚未精確地建立起來,所以人腦皮質中的興奮與抑制都呈現擴散狀態,使條件反射暫時聯系不穩定出現泛化現象【4】。第二階段為分化階段,這段時期,學生的動作開始定型,條件反射聯系開始逐步穩定,接受同一種刺激時能夠很好的應對,但是接受新的刺激時,如高速跑動擊球、多回合擊球等,不穩定現象仍會發生。第三階段為穩定階段,這段時期動作開始穩定,本體感覺產生,但不能操控自如。第四階段為自動化階段,本體感覺成熟,擊球過程中不必思考動作結構,而要思考戰術運用。
4.“高原現象”解決的方法
4.1引導學生調整最佳動機
動機定義是指激發維持個體進行活動并導致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或動力【5】。一定水平的運動動機使體育活動參加者在活動中表現得更加努力,更加集中注意,練習的時間更長,堅持的時間更長;低運動動機則可能使放棄并退出體育活動【6】。高校體育教學中,老師要把握好學習的進度、學習動作的難易程度、控制好對學生技術動作的要求,逐漸引導學生調整自我最佳學習動機。首先老師要對學生的個體情況、各項技術的難易程度作出了解,教師的理論知識要豐富,具備一定的科研水平。其次,教師需以提高學生技能水平為目標,不斷地提升自身技能水平,只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才能驗證理論方法的可行性。在教學中根據學習技能的難易程度,合理地運用場地、器材、時間等資源,由易到難,由淺至深,逐步引導學生學習,在學習新的技術動作時不以達標為目的,以動作規范程度為評價標準。對于動作規范程度較高的同學予以適當贊同,不宜過分重視,對于動作不規范的同學予以鼓勵。
4.2學習新的技術并改造舊的技術
運動技能形成過程中,技術的發展存在著一般規律,新的事物不斷取代舊的事物。運動技能形成過程是不斷伴隨著新技術的學習與對舊技術的改造或摒棄。這是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的,隨著對技能水平要求的不斷提高、競技對抗強度的不斷增加,以往的簡單的、較為低級的技術將不再適用,這時候應當科學地分析技術結構,聯系各學科知識,探索較新的技術,對于相對落后并阻礙技術發展的技術甚至可以摒棄。尤其是在改造舊的落后的技術的時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不斷地探索先進的技術動作,細心研究、刻苦練習。
5.結論與建議
體育界中的“高原現象”是運動技能練習達到一定水平所出現的暫時停頓現象,它具有特殊性、普遍性。近年來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高原現象”,學生學習動力不高,技能掌握情況較差,理論知識匱乏,高校體育教育過程中的“高原現象”產生的原因:動機水平的高低與練習技術難易程度不適應;技能形成中對舊的練習動作及結構進行改造不充分,對新的技術學習不全面;提出積極調整學生學習的最佳動機并學習新的技術動作并改造舊的技術動作。
作者:王劍 柳齊齊 單位: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梁艷.北京市中學青年體育教師職業高原現狀與應對策略研究[C].見:首都體育學院碩士論文集.北京:首都體育學院研究生部,2008.
[2]祝全.在高原現象”的認識與克服[J].前沿,2012,18:199-200
[3]胡蝶.出現“高原現象”后的訓練改造探討[J].體育教育與研究,2008,13:124-125
[4]劉傳勛從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探究體育教學[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06,4:116-117
[5]張春興.現代心理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