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傳統民居石窗紋飾的藝術表現
時間:2022-10-23 10:09:55
導語:淺析傳統民居石窗紋飾的藝術表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石窗又名漏花窗、石花窗、石漏窗等,因其材質多為石頭,故簡名石窗。有詩云:“石窗紫蘚墻,此世此清涼。”其大意為竹影輕曳,微風從漏花窗沿爬入,勾起詩人對現世的滿足之感以及些許的春愁。此中,也透露出石窗在“文人園林”中造景要素之一———建筑營造中產生的意境之美,反映出江南水鄉雋永靈動的文化韻味。
1石窗紋飾的靈魂藝術
石窗藝術不僅是一類風貌獨特的文化遺產,也是一種頗具詩意的棲居方式。傳統石窗紋飾的藝術表現,當屬浙東三門地區的石窗保護最為完整。在這里可以領略到蘊涵著三門民居高超的石雕技藝、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旺盛的藝術創造力。同時,其紋樣裝飾更是美輪美奐,精細典雅,其石窗圖案極講求藝術的比擬與組合,巨細、凹凸、疏密、虛實、起伏、對稱、呼應等,堪稱匠心獨運,造物渾然天成。從浙東三門地區的紋飾表現形式上看,有幾何形、動植物、人物型等多鐘表現形式,多講究對稱的構圖布局。多數手法粗獷樸素,略顯稚拙,多半是受限于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生產力,正是這些客觀條件造就了石窗裝飾的簡潔之美和自然美。石雕窗花的裝飾意味極強,因此圖形皆被賦予抽象化的情趣和“靈魂”。窗上邊的動物、植物等圖形,表現為一種更為簡化的形態,雖形態不一,然與其它紋樣相融相應,在形態上更具裝飾性和整體性,更富張力。如龍紋多采用舒花卷草樣式加以抽象表現,簡潔清新而又妙趣橫生。再如藤窗,一根藤條紋樣的原型本為常青藤、爬山虎等品種的藤蘿植物,因其藤蔓綿長、纏繞不停,有著生生不斷、千古不停、萬代綿長的盛情,匠人們便萃取藝術精華,以曲線完美鏈接,使得圖案如行云流水,柔美多姿。
2石窗的內在精神象征
縱觀中國民間的傳統紋飾雕刻,發現多數帶有世俗特征和共同的藝術審美格調。其題材類型多為吉祥仙草,瑞獸祥云、神妃仙子,從中可猜測出民間對于美好生活愿景的無限向往,賦予了石窗內在美好祥和的精神內涵和外在和諧一體的表現形式。2.1大眾化的審美趣味體現。在中國古代人民大眾心里,一般都有著福祿壽喜、辟邪驅兇、斥惡揚善的平民心態。因此在民間,如家族祠堂、寺廟園林、會館等公共建筑的石窗,體量較大,題材多出現宗教常有的仙鶴游龍,龜蛇神獸等相對固定的形象。用蝠代“福”,以鹿代“祿”,擇龍獸為“壽”,并穿插包羅在“錢”形當中,寓意著“福壽在前”。這種傳統的諧音象征手法,糅合在一起則大大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對于這類文字組合,形意表達有著默契般的認可,也逐步成為婦孺皆知的美好象征。還有鶴鹿同春石窗、松鶴延年石窗,麻姑獻壽石窗、夔龍麒麟等形式的石窗,折射出普通勞動人民對求財賜福,兒孫滿堂、長壽永樂的平民審美趣味追求。2.2抽象化的人文精神追求。浪漫思想、委婉含蓄、虛無是中國傳統吉祥紋飾的抽象化人文精神和審美趣味。在中國傳統紋飾中普遍采用“借喻”和“諧音”的手法,因此眾多民間裝飾藝術的意味也就愈發耐人尋味、引人深思。其形式多樣,內涵豐富,譬如:荷花石窗、如意寶相花石窗、梅花石窗等,拿規則五瓣型的梅花紋飾做例,作為“歲寒三友”的一員,寒冬過后百花凋零,唯梅香浮動、悄然自開,給人冰清玉潔美的享受,借此表現人的正直堅貞。又如菊花傲霜而晚香,被人們常比作不畏困難、貞守晚節的人文精神和倫理道德。諸如此類,有人說石窗便是“躲在石墻上的人文風情”。2.3意境化的傳統哲學表達。在中國古典園林當中,“天人合一”觀念和“自然而然”觀點一而貫之,蘊含其中。就幾何形來看,紋樣有回紋、縱條和橫條紋、水紋、格子紋等,這些是最普遍的民間紋樣。如回紋圖案,《說文解字》中“回”字的解釋為:“回,轉也。從囗,中象回轉之形”。先輩們造字,觀察入微,字形源自于水在流動時產生的旋渦形態,因此回紋的內涵也就簡單明了。其反復輪回的形式也喻示著釋家“因果輪回”的再世觀念和人生哲學,回紋更是在中國民間被稱為“富貴不斷頭”的一種紋樣,人們賦予了它福祉綿延、幸福永長的深刻寓意。圖案以橫豎短線折繞組成的方形或圓形的回環狀花紋形式展現,這種具有裝飾性的二方或四方(俗稱:“回回錦”)連續、對稱的紋樣在古代極為普遍,從中也可窺視出中華傳統裝飾藝術中的紋樣美學理念和對稱體現的秩序感。類似這種深刻的人文哲學觀,體現了人對大自然的崇敬,應當尊崇客觀規律。在石窗傳統哲學藝術表達中,或多或少具有儒家的“秩序感”,釋家的“輪回觀”,道教的“浪漫感”,最后共同強調人與自然本應和諧一體。
3結語
通過回顧,窗本作為溝通室內外親密聯系的媒介,也是園林設計構景要素的一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中國傳統民居的石窗藝術是當時大眾審美和精神象征的體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民風民俗和建筑風格,這種建立在以血緣關系和鄉土觀念為根基的裝飾藝術,無不對當代景觀設計如何走“鄉土化”和“地域化”有著重大啟示意義。在古代,人們認為適當的遮掩,即“障景”手法能營造出神秘感。為了使室內不那么直觀可視,于是采用雕花藝術賦予窗子新鮮的生命,讓室內不再一覽無遺。同樣的手法如:照壁、主入口的大型雕塑或樹陣等,皆是為了使景色不那么赤裸裸顯示于人前,達到誘人深入、延視攬勝的設計目的。在現代景觀設計中,也秉持著這種傳統的哲學理念和設計思想。在如今的各類園林設計中,應當從這扇古老藝術的石窗,去感知匠心的創造力,結合地域人文背景,把握住文化的根基,提煉屬于當地的文化符號,最終才能傳達出大眾的審美心理和文化需求。這樣才能讓東方的民居建筑藝術不再堙沒于云譎波詭的當代建筑設計中,才能繼承這種“匠心精神”和藝術創新精神,走向人民,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華煒.中國傳統建筑的石窗藝術[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葛曉弘.浙東石窗藝術[J].裝飾,2004(7)
[4]顧方松.風鳥圖案研究[M].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
[5]李志明.浙東石窗藝術的審美內涵[J].名作欣賞,2014(11)
[6]劉超英.浙江石窗藝術的審美趣味和表現手法[J].藝術與設計(理論),2008(2)
[7]周振甫.唐詩宋詞元曲全集[M].黃山書社,1999
作者:王紅英 余舟 吳巍 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